昨天上完公开课后,心中就有很多想法,本想晚上回家写一写,结果晚上回家却因孩子无故哭闹到两点没能写成,正好今天早上又看到周老师写的文章,觉得真的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方法了。
其实不仅是昨天的公开课,事实上孩子们每天上课面对“概括课文”这个问题都是一头雾水,不知如何开口。记得刚上班那两年,在县城的学校,有几次去洛阳总校听课,从人家学校的老师身上我学到一种方法是“连词成句”来概括课文。在开始前,老师会把一些关键词出示出来,然后让孩子们读几遍,接着再引导孩子们观察这几个词之间的关系,然后连词成句,一篇文章的内容就这样轻而易举的概括出来了。当时,我们中高年级组在开教研会时还专门讨论过这个问题,也一致认为这个方法确实挺好的。接下来我也尝试着那样做了,效果确实不错。
不过时间一长,我又发现问题了,我们当时听的是二三年级的课比较多,采用这种方法确实不错。可是这一方法如果放在五六年级就有点太小儿科了,没有启发性。之后,记不清是谁又告诉我了一种“填空法”的概括方法,我觉得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五六年级的孩子。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甄选词语的能力。这样看似简单的一个空,其实很能锻炼孩子们的综合能力,同时又比直接概括的难度低了,这种方法孩子们也乐于接受。
而昨天这节公开课,我选的这节课是一篇略读课,内容比较简单。我想着这么简单的一篇课文,孩子们应该能很快的就概括出来。所以,我在备课时故意把这个填空给删除了,直接让孩子们概括。可没成想,效果并不好,离开了填空,孩子们还是不会概括。
下来后我就在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的孩子们出现了这种现状呢?是我们的教学方法哪里出现问题了吗?还是像周老师说的那样,我们这届学生处在新老教材的交替期,没有之前四年的根基,而我们老师又急于赶进度忽视了对以前知识的弥补呢?
语文就像一口深不见底的井,只要挖就永远挖不尽。所以,要想培养孩子的概括能力,还得从小抓起,让孩子多听,多读,多说,家长和老师要多帮助,多引导。只要这样一直坚持下去,我想孩子们的概括能力肯定不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