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的状态,实际是看不见自己。 而眼里把能看到的人(最亲密的人),当成自己一样去要求。
婴儿在0-6个月,是共生期。觉得妈妈就是我的一部分。婴儿一哭,妈妈就过来;婴儿一笑,妈妈就欢欣; 婴儿一疼痛,妈妈就痛苦。在这个阶段,妈妈(养育者)能够给予婴儿充分、及时的回应,温柔的对待,婴儿才能得到极大的认可和满足,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才能顺利地度过共生期。并在这一块的人格建构上,健康、完整。
而反之,如果在这个时期,婴儿哭,被妈妈(养育者)总是解读错误、或者不理不睬、或者不耐烦地对待,那么婴儿的心理成长就会停滞在这个时期,这一块,就会成为人格建构中众多桶板的短板之一。
从而在成年之后,继续和最亲密的人不断重复【共生】模式。根据不同的情况,显现出来的有几种不同的形式:
(形式一)【超级共生】------ 原因:在0-6个月,婴儿的哭没有得到充分、及时、或正确的回应,以至于心理成长(内在小孩)还仍旧停留在共生期,还没有过完。于是,在成年之后自己的亲密关系中,亲子关系中,就会继续展现出强烈的共生特质,即要求对方要和自己完全一样,自己是这样想的,对方就应该那这样做; 自己认为这个对,对方就应该做这个; 自己认为那个不对,对方就绝对不应该做那个。 一旦对方没有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就会非常的生气、焦虑、愤怒。(我自己,就属于典型的这一类情况)。 同时,还会认为,世界就应该按照我的方式走(0-6个月的婴儿,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超级自恋),而如果成人后发现世界总是不按自己的方式走,就会很愤怒、很生气。这就是所谓的“巨婴”。
(形式二)【不建立关系】------- 原因:在0-6个月,婴儿的哭总被忽略、总不被回应。最后婴儿出于绝望和自我保护,就不再建立关系。
所以,要从这种【超级共生】的状态中走出来,尽快顺利度过这个共生期,就要学会【看见自己】【全然地看见自己】,告诉自己:
我就是我自己,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别人也是TA自己独立的个体,我们不需要一样,我们本来就不一样,这才是世界的丰富多彩性。
我有我自己的人生,我对我自己的人生负责就好了。
TA也有TA的人生,TA对TA自己的人生负责,我没有权利去干涉和指挥TA的人生。TA的人生要TA自己亲自去尝试、探索、品尝。
我要全然的爱自己,全然地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我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我是这个世界上璀璨的一颗珍珠。
要从【不建立关系】的状态中走出来,就要告诉自己:
我在婴儿期试图建立关系,但养育者没有与我建立关系,这并不是我的错,也并不代表我不好。所以,我要从封闭和紧紧的包裹中尝试走出来,去尝试与他人建立关系,体会这些关系带给我的酸、甜、苦、辣。这才让人生丰富多彩、色彩斑斓。
而过去曾经流行一时的“科学养育法” ,就是共生期最大的“杀手”和“破坏者”!“科学养育法”的教条是,婴儿要定时、定点、定量喂食, ------- 婴儿饿了哭泣,如果还没有到时间,就坚决不喂,一定要等到到点了,才给喂奶。 而有的时候,到点了,婴儿如果并不想吃、或者正在睡觉,那也非要喂奶。 ------- 这种方式,就活生生地把婴儿的共生期摧毁了。 不断错误的解读,要么导致成人后沦为【超级共生】的巨婴; 要么绝望,干脆关闭自己,任由你摆布,不再与外界建立关系。
我的【超级共生期】的来源:
我的婴儿期,因为妈妈上班,所以大部分是由奶奶照顾。奶奶是来自江苏农村的裹脚老太太,对我这个婴儿看似完全搞不清楚状况、有点茫然无措。往往妈妈下班回来,奶奶就说:“这个娃娃不知道怎么回事,总是哭”------ 也就是那个阶段,奶奶经常因为自己在外面忙,可能我哭很久都没有人来管我;或者错误解读我的哭声:其实是拉了,可能以为是饿了,喂奶还继续哭; 其实是尿了,可能以为是困了,抱起来还继续哭..... 不断长时间的没人管、或不断错误解读......
**************************************************
网查资料参考1:
网查资料参考2:
网查资料参考3:
延伸阅读:《敌对共生:夫妻关系中强烈的爱与恨 》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QyMTQ0MQ==&mid=2649397152&idx=2&sn=41417bee96e9b43d312e7d6096b42187&chksm=bef7bd8e8980349875269939d821e6b41cd23b731810461bae49d86576668cc6e5140a330289&mpshare=1&scene=23&srcid=041999sY6YImPnksBeauSBrD#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