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家安·拉莫特在写作教导班上经常会讲一个影响他一生的故事:
30年前的一天,安十岁的哥哥正为明天无法上交一份作业而苦恼。这份作业是一篇有关鸟类的报告,三个月前就已经布置了,可他直到截止日的前一天都不知道该怎样动笔。这时,他们的作家父亲走过来坐在他的身旁,对他说:一只鸟接着一只鸟,只要一只鸟接着一只鸟,按部就班地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1、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迈出第一步有多难?很多时候难的不是事情本身,是我们心理上的阻碍。
蒂莫西·A·皮切尔在《战胜拖延症》这本书中说道:“拖延是对生活本身无所适从的问题。当拖延目标时,我们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我们有自己的目标、自己的任务,而我们却在不必要地拖延”。
拖延症的症状告诫我们:人内心的懒惰、恐惧和侥幸附带各种各样的借口,在本有的行动之前树起了重重无形的阻碍,把本该开始的事情一拖再拖,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一种习惯,不管多么简单的事情都要往后拖。
以前每天晚上洗澡后,我都会把换下来的衣服放一放,等第二天洗澡后一起洗,因为感觉每天都洗内衣内裤特别麻烦,还不如积累两天,等多了一起洗。
有一天我感到不能再这么下去,每天家里都放置要洗的衣服让别人看到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于是突然定下决心:每天洗澡回来再忙也先把衣服洗完。虽然我每天都要花一点时间在这洗衣服上,但我再也不用惦记它们了,再不怕别人来我房间了。
车到山前不一定能有路,船到桥头也不一定直,自助者天助。无论是面对困难、机遇、抉择或者是其他问题,你必须迅速地迎上去,拖不是办法。在等等再看,过过再说的恶性循环中,我们丧失的或许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或许是敞开心扉的最佳时机,或许自我提升的最佳时机。
知乎网友在回答“30岁开始学习编程靠谱吗?”这个问题时所说的一句话:
种一颗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2、精益创业
“精益创业”是当前互联网创业最流行的方法之一。精益创业有个关键概念叫“最小化可行产品”。最小化可行产品就是可以使用最少资源、被最快制作出来、可执行基本功能的、能被用户使用的实验性产品。
那么我们在简书投稿一篇文章、撰写一篇观后感、系统性地总结三月份来的学习心得并形成报告算不算是最小化可行产品呢?
算!可能小伙伴们会觉得这些东西跟互联网比起来太小,太简单了,不能当作产品。但是你们想过没有,简书上的签约作者哪个不是从一篇一篇文章投起,关注喜欢多了,就成了签约作者,出版自己的书籍?
在人生的航线上,我们面临着许多不可预知,无法确定的未来,虽然我们也提倡时间管理,制定计划,确定人生目标,但这些事情总会被无情的现实所打破,生活中种种的无奈总会给我们事先勾画好的遐想添乱。所以我们要借签精益创业的办法,一步一步做起,做出自己的产品。
3、我们永远无法完全准备好
我们很多人缺少“往前一步”的自觉,也就是把“未完成”的做事习惯往前一步,变成“已经完成”的做事习惯。
从小到大,长辈们、老师们都教导我们做事不要冲动,要想好了再去做。
想好了再去做?等想好了,黄花菜都凉了。
当下小伙伴们都在追《人民的名义》这部热剧,剧中京州市副市长丁义珍,在一位神秘人物的暗中相助下,以反侦察手段逃脱法网,流亡海外。他为什么能够从监察部门监视中逃脱?说白了就是要等大家都想好了,决定去抓才能抓,可这时却是煮熟了的鸭子飞了,人跑了,白白浪费时间,浪费机遇。
“先做好准备再上场”观念一个致命的问题是:我们永远都无法做好完全的准备。人无万完人,我们在思考问题时,总会有能力上的短板,总会有未掌握的知识,总会有未顾及的方面,可我们不能一直准备下去阿?机会只有一次,失去了就没了?我们只有开头了,做出实实在在的东西,你的思路才会更清晰,视野才会更开阔,能力才能提高。
歌德:只有投入,思想才能燃烧。一旦开始,完成在即。
小伙伴们,当你不知道怎么做一件事的时候,就直接开始做吧,只要开始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