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师新教育知合一832:
宜阳县董王庄乡小学
四.几类情境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从情境的视角获得对语文学习情景全景式的认识。是一个新认识。同时这各类情境之间还有着各种关系,也要理顺。
1.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学生是主体,其他都是独立于学生之外的客体存在。这些作为情境触发学生思想和情感的变化,引导学生形成相应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学生主体以已经具备的思维心理模式和行为模式,利用和改造各种客体环境,并得到这样那样的情感体验。
2.主导和主体的关系
教师要善于调动各种情境因素,组成促使学生进步的学习具体情境。
3.明线和暗线的关系。
语文以语言文体思维为其主要内容,要求尽可能的系统完善,是语文学习情境的明线。语言文体思维是苗,那么文化与现实的自然社会就是其根。文以载道,苗不离根。割裂了这一部分,语言文体思维只不过是一堆枯燥无意义的符号。但语文毕竟不是科学课政治课,这些不追求那么系统完整,在给予语言以内涵之外,力求做到大框架完整。这是语文学习情境的暗线。
4.感性与理性的关系
学生赖以生存的现实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感性经验直接经验存在于学生主体之中。其中伴随着学生的整个心理体验,它是学生生命的过程。
社会当前的文化背景,以理性经验存在于学生的主体之外。
要善于以学生的感性经验去感受体会理解理性经验。以理性经验指导加深学生的生命认知。
学习的情境,随着学生年龄的升高,也是一个不断的发展过程。各个阶段有各自鲜明的特点,这在课标各学段论述已经非常清楚,不再多说。
五.情境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具体运用?
从情境的视角,对语文教学进行整体认知,进行分类,认清关系,是至大无外的操作。
好像说了很多,又好像什么也没说。主要是一个新的视角。
一切宏大的叙事都要落实到具体细微的操作中。对情境这一概念的认识,既要做到至大无畏,又要做到至小无内。
在学生的实际学习中,往往各种情景杂糅在一起,共同构成学生的具体的学习情境。
比如学生要学一篇具体的课文。教材中,一个具体的文本是教材编者给学生设置的一个具体的情境。文本之中包含了语言要素,思维训练的要素和文化传承的要素,是各种情景的杂糅。还需要上课老师调动各方面的情景要素,创设安排好具体学习的情境,理顺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从已知达到未知,从而获得新的认知,形成新的能力。
这个秩序大概是这样的。学生的学习都有一个先前具备的基础。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来处理新的情境。无论什么样的文本,学生都无法直接进入具体的文化情境,首先必须过语言关,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情境,解决字词句的问题。无论低年级和高年级,都是如此。然后才感受到了文章具体的情境。第2学段和第3学段乃至第4学段,学生对各种文体有了基本的经验,在过了语言关之后,还要用已经具备的文体处理能力,去把握相应的大情境特点。这里同时进行的,还有学生已经形成的文化认识和思维能力,也同时参与到对文章情境的处理之中。用旧的能力解决一部分问题过后,教师要引领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情境,发现问题,引领学生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最后得出结论。获得新的认知,形成新的能力。
整个学习的过程,是各种情境要素加入到一起进行的,有学生的主体情景,也有教师的主导情景,以语言文体思维为明线,以各种文化背景为暗线。
这个具体的操作过程,没有什么新东西,从情景这一视角来检验,应该如此。
情境的创设,必定使学生动心动情,一定要与他赖以生存的自然和社会情境紧密的结合起来。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会使学生动心动情。文中人是自己,自己也是文中人。文中情境就是自己的生活情境,自己的生活情境,又是文中的生活情境。物我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