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读书的客观原因:
既没书也没时间:
旧时只有书香门第家庭的孩子会读书,大概有两个客观原因:
1 书香门第家庭有很书,普通穷人家没有。
2 书香门第家庭的孩子,有闲暇可以读书;穷人家孩子要干活,才有饭吃。
正如文康《儿女英雄传》第40回:
如今眼看书香门第是接下去了,衣饭生涯是靠得住了,他那个儿子只按部就班的也就作到公卿。
家道中落就会导致书香门第的断代。
但是在今天,这两个客观原因都消失了,义务教育是免费的,图书馆到处都是,各种网络电子书会员才100多元;孩子也不需要干活了,他们唯一的任务就上学。
人类大脑不擅长阅读:
从整个人类演化的尺度上看,我们大概经历了几百万年的进化史,但是最早的文字,也仅仅诞生在5000多年前。
而基因的演化周期在万年的量级,所以我们大脑并没有演化出专门处理阅读的脑区,而是将原来负责其他功能的脑区,进行了再利用,来为阅读文字服务。
这就是说,我们要学会阅读,必然要经过痛苦的适应期和学习期。
这是大多数人不爱阅读的根本原因。
主观能动解决问题:
像走路、说话,我们的脑区都有专门负责的区域,所以,父母可以顺其自然地养育孩子,他们就能掌握这些技能。
而阅读是不会顺其自然而学会的,要有大人的氛围布局、行为引导、精神激励。
氛围布局:
1 把家里的书架里的装饰书处理掉,换成真书。
2 把书架放在孩子平时活动的区域里,比如,平时都在客厅活动的,就把书架摆放在客厅。
3 设置一张大的书桌,可供一大一小一起阅读。
行为引导:
每天固定时间,大人关掉手机和孩子进行30分钟以上的共同阅读,科普书为佳,因为科学相对来说比较有趣味。
平时的电视、视频以历史等知识类为主,比如《典籍里的中国》,屈原是谁,王阳明是谁,这些比较容易引发孩子的兴趣。
精神激励:
家长给自己设定一个读书目标,然后告诉孩子,你要在多少时间内,完成某一本书,然后天天在孩子身边一起读。
期间,可以把真实的感受和孩子分享,比如,有时候觉得很难坚持下去,就可以适当减少当天的阅读量;有时候,一个部分读起来太难了,可以先跳过去,甚至可以只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让孩子知道他在阅读上遇到的困难,别人也会遇到,这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且有方法去应对这些困难。
而实际上,很多大人为了“骗”孩子阅读,把阅读的好处描绘得过分夸张,孩子一读就知道不是那么回事,大人是骗他的,所以关于读书的事,他再也不相信大人的话了。
我是这么做的:
比如,我在上个月就告诉女儿,我要精读《华杉讲透论语》,这是一本45万字的厚书,我最终花了48小时57分钟一字不落地读完了。
然后,我要求她(七年级)每天读一篇(10分钟左右),她已经坚持读了半个月了。期间,我经常会和她聊书里的内容,比如,“君子不器”是什么意思?典故是什么?
聊书的内容的另一个作用是暗示她:今天的阅读任务完成了没有?因为不问的话,不管多么自律的孩子,总是会有忘记的时候。
有些孩子家里也没人读书,但是他们很爱阅读,这些家长用的是什么方法?
《 基因蓝图》的作者罗伯特.普罗明在书中就承认,他小时候对阅读和学习特别感兴趣,从本地的图书馆大量地借书看。他甚至怀疑过自己是被领养的,因为他家里即没有书,也没人对书感兴趣。
天生就爱阅读的人也是存在的,正如10岁就能考上大学的孩子也是存在的,但只是极少数,可能是他们的基因产生突变,或者他们的童年有某种不一样的经历而激励了他们,这个问题科学家也说不清,也很难做实验研究。
正如我们就算知道王思聪有钱的科学原理——老爸有钱,但是我们也无法复制他的成功。
所以,那些“天生”爱读书的孩子的案例对我们来说也没有任何的参考意义,我们要学习的是:那些通过后天努力而学会阅读的人是怎么做的,然后跟他们学习,就够了。
以上这一套方法并不是我从书上看过来的,是我亲身经历所总结的。
我上学时,是从来不阅读课外书的。
因为我父母是文盲,家里根本没有书,家庭不但没有阅读氛围,更加没有行为引导和精神激励。
我是大学毕业之后,挨过社会的毒打,才开始阅读的。现在每年要读1、200本中文书和1、20本英文原版书。
所以,我非常清楚,阅读是可以靠后天训练形成习惯的。
我也是用上面这一套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女儿,如今她不但很爱阅读,并且除了中文书,她还读了不少英文原版书,比如《小屁孩日记》系列的英文版和《哈利波特》系列的英文版。
所以,这不是一套纯空谈理论,而是经过实践证实有效的方法,希望能够帮到想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家长,觉得有帮助,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