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放学接孩子时看见女儿手里紧拽着一个黄色的小发卡,上面有一朵花似胶又似玻璃状的材质显得很是晶莹剔透,相当漂亮。我见都没见过这玩意,显然那不是我买给她的。孩子她爸也因为我掌管着家里的财政大权,且凡事也习惯了我的包办,他也是从来不会给娃买过任何一样东西的人。
看到发卡的第一时间我便问她发卡的来处?女儿说发卡是同桌生日时她送给同桌生日礼物他回赠给她的小礼品,听她说罢我便放心了。我只是怕她是在哪捡的不明物以及担心她会做偷鸡摸狗、顺手牵羊之事。不就一个发卡么?至于吗?或许有人会说未免太小题大做了吧?并不是大惊小怪,很多东西是小问题可看出大道理。所谓知女莫若母,自己的孩子我多少还是有点了解的,对于她品行方面也还是比较自信的,只是担心她有了质的变化随便问问而已,也想做个细心的知情人罢了。
记得女儿在读幼儿园时她也总与小伙伴们交换玩具与文具用品。想着孩子也需要玩伴及他们的特殊交流方式很是可爱,自己也从来不加干涉。以前很多时候看到女儿从外面回来拿的不是自家东西时也会刨根问底,再一个就是也能知道她换出去了什么东西,我才不至于因为不知情而满屋子翻箱倒柜地找。因为我是属于那种“宁愿人负我我不负人”的心态之人,有时看着女儿换回来的物件自己还担心对方小孩吃亏了呢,因为我觉得女儿换回来的较她换出去的东西相对要贵重得多,但转念一想孩子之间的友谊是最为纯真的,不能与金钱画上等号自己便也不再纠结了。
看到家人们在群里说着家风,细想一下自小受熏陶,爸妈教育我们不能不经主人同意便乱拿别人的东西,不是自家东西拿了还不告知人家那就是偷。那时虽然家里很穷,因为父母的言传身教,自己也耳濡目染,要什么就要和爸妈说,哪怕再穷再难爸妈顶多也就是借钱而为之。所以我很庆幸自己一直以来都是人穷志不短。
记得自己小时候家里春节兴走亲戚,三姑六婆今天你来我家,明天去你家,后天去他家。大人们带着小孩一家子去当天做年例的那家走亲访友,好不热闹。话说这天是我家招待亲戚,大人们在忙活,和我年龄相仿的一位堂姐却在我家里屋翻找着什么东西,妈妈担心小孩不懂事会拿了亲戚们随礼来的红包,也不知会不会从红包里做手脚引起误会,便告诫我们不可效仿堂姐的做法。从那一刻起我极其厌恶那种行为。
今年春节回乡下听家婆说她之前不见了400元,因为不动声色,后来紧接着没多久又不见了800元。因为家婆只和老公二哥一家子住在老屋,他们两个十几岁的女儿和家婆同住一屋。祖母观察着俩孙女的一举一动,通过察言观色,以及根据她们新买的MP3和新手机这些确凿证据,断定钱是她俩拿的。家婆委婉地旁敲侧击,任凭她不管怎样的提示她俩就是死不承认。家婆告诉了孩子的爸妈,他们也说没帮孩子买到过这些东西,且他们因为不富裕再加上是学生也不会给钱让孩子买这些的。因为有了第一次的不理不睬胆子就更大了,金额之多次数之多后果将不谌没想。既然家婆和我说了,我说我们做大人的一定得不伤自尊地和她们心平气和谈一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否则,长此以往,父母不教育孩子长大了自有人会帮你教育的。很多时候我们不想孩子走弯路,可更多时候因为大人的独断,因为没有更多更及时的沟通反而让孩子走上了歪道,甚至是走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所幸的是我女儿没有这方面的陋习。记得在她很小的时候,因为想吃人家士多店里的QQ糖,我不想她吃这么多这些食品便不依她,我说我没钱不给买,她知道哭闹没用,又不相信我没带钱,就一个劲地叫我哪怕只要我进去店里就行,待我一进去她就用我的手将一包QQ糖撕下,她说撕下了就得买单,不然就很不好的,可想而知她倒是如愿以偿了。再后来有同事分吃的给她,她要看我是否同意她才敢接过。再大点她就知道要靠努力靠争取去获得她想要的了。有老师为了她们听话而实行的集印章奖励还有考试考一百分的奖励,她瞄准了哪件奖品就去搏,其间又能获得知识及礼仪规矩,完了还可收获奖品。在家里奖励肯定也是有的,但过分的要求无理的取闹以及得尺进寸的索求我也是不能满足与迁就的。育儿之路不能一路平川,适时也得添油加醋设置障碍,不然以后走进社会不能顺应潮流,没有足够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一切也将是归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