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王聪慧老师《认识几分之一》一课有感
培训单位:骨干教师培训班
授课教师:新乡市红旗区种德小学 王聪慧老师
评课人:[魏艳平]
时间:2025年9月25日
在这个秋高气爽、阳光明媚的日子,我们走进书香浸润的种德小学,有幸观摩了王聪慧老师执教的《认识几分之一》一课。这节课作为学生数概念从整数世界迈向分数王国的奠基之作,王老师以精湛的教学技艺和深厚的数学素养,为我们呈现了一节精彩纷呈、内涵丰富的示范课。整堂课紧紧围绕“教学评一体化”的核心思想展开,教学目标明确,评价任务嵌入自然,学生学习活动充分,三者环环相扣,相得益彰。下面,我将从“教学评一体化”的视角,对本课进行深入剖析。
一、 教学目标:精准定位,凸显概念本质
王老师深刻把握了本节课的种子课地位。其设定的教学目标清晰、具体、可测,集中指向分数概念的初步建构:
1. 知识技能:在“分月饼”、“折图形”等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分”是产生分数的前提,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并能进行简单比较。
2. 过程方法:通过折、画、涂、说等一系列操作性活动,经历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和几何直观。
3. 情感态度:感受分数源于生活需要,在合作探究中体验数学的乐趣和应用的广泛性。
这些目标不仅关注了知识的获得,更强调了数学核心素养(如几何直观、模型思想)的培养,为后续的教学活动与评价设计指明了方向。
二、 教学过程:活动驱动,搭建概念阶梯
王老师的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情境引发冲突—操作探究本质—表达内化概念—应用拓展认知”,层层递进,为学生搭建了理解分数概念的坚实阶梯。
1. 巧引“秋分”,在真实情境中引发认知冲突。
课堂伊始,王老师并未直接切入分数,而是从“秋分”这一节气巧妙导入,引导学生理解“昼夜平分”中的“平均”含义。这一设计极具匠心,它实现了跨学科融合,让数学知识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当学生沉浸在“平均分”的氛围中时,教师顺势抛出“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的现实问题,制造了“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认知冲突,自然而然地揭示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 精设“活动”,在动手操作中建构概念本质。
本节课的核心环节是三个循序渐进的数学活动:
活动一:认识二分之一。王老师引导学生聚焦“分的是谁?”“怎么分?”“分成几份?”“谁是二分之一?”这四个关键问题,紧扣分数概念的核心要素。通过对月饼模型的讨论,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必须“平均分”,其中的“一份”才是“整个”的“二分之一”。
· 活动二:创造二分之一。学生选择不同图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折、画并表示其1/2。这一设计极具开放性,学生通过不同的折法(如对边折、对角折)发现:形状可以不同,折法可以多样,但只要实现了“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图形的1/2。这一操作与比较的过程,帮助学生剥离了非本质属性(形状、折痕),牢牢抓住了概念的本质属性,实现了对1/2的意义建构。
·
活动三:创造几分之一。在成功创造1/2的基础上,王老师鼓励学生挑战创造1/4、1/8等。这一环节是概念的迁移与拓展,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几分之一”的理解,更初步感悟到“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的规律,为后续比较分数大小埋下伏笔。
3. 妙用“数轴”,在数形结合中渗透无限思想。
王老师的一个亮点是将分数初步与数轴建立联系,让学生在0和1之间寻找1/2的位置,并启发思考“还能继续分下去吗?”。这一设计超越了单纯的直观认知,初步渗透了分数的“稠密性”和“无限可分”的数学思想,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处,展现了教学的前瞻性。
三、 教学评价:嵌入过程,实现以评促学
本节课最值得称道的是“教学评一体化”的落地。评价并非孤立于教学之外的环节,而是自然地嵌入在整个学习过程之中,形式多样,指向明确。
评价贯穿于操作活动(评价任务嵌入教学):在“创造二分之一”的活动中,教师巡视并观察学生是否做到“平均分”,其折痕画得是否标准,阴影涂画是否清晰。这本身就是一种过程性评价,教师能即时了解学生对“平均分”这一核心要点的掌握情况,并给予个别指导。
评价体现于交流表达(评价标准促进思维):在学生展示汇报时,王老师注重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如“我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四分之一。”教师对学生表达准确性的评价与引导,实则是在评价并促进其思维的严谨性。
评价聚焦于概念辨析(评价反馈诊断学情):在练习环节,教师出示一些未平均分或涂色部分并非一份的图形,提问“这个涂色部分能用三分之一表示吗?”。这种诊断性评价直指学生的易错点,通过辨析进一步强化了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四、 一点思考与建议
王老师的课已近乎完美。若说可提升之处,或许可以在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利用上做得更加极致。例如,当学生用不同方法折出正方形的1/4时,教师在肯定方法多样后,可以进一步引导比较:“这些不同的1/4,大小一样吗?为什么?”通过追问,让学生深刻理解“同一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相同,每一份就相等”的性质,从而将操作活动引向更深层次的数学思考,让生成性资源成为思维升华的催化剂。
秋分引路悟平均,折纸探秘初识分。活动扎实概念清,数感无限润童心。
王聪慧老师的这堂课,如同一缕秋日的阳光,温暖而明亮。她以精准的目标为舵,以丰富的活动为舟,以嵌入式的评价为桨,成功地引领学生驶入了分数的海洋。整堂课不仅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更让他们“感受”到了分数的来源与意义,“经历”了概念的创造过程,真正实现了教学、学习与评价的和谐统一,为我们骨干教师培训提供了一份极具研究价值的范本,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