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萨达姆·侯赛因及其家人分散逃亡。
2003年4月9日,美英联军的坦克战车开进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而联军要做的最有标志意义的第一件事就是推倒位于巴格达市中心解放广场上萨达姆的铜像,这一行动的意义被看做是终结萨达姆·侯赛因政权的象征。
对于这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行动,驻伊美军显然是在完备预案指导下的行动而不是贸然行事,其实,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对于这次的“倒萨”行动,局座张召忠在一次访谈中,深度剖析了诸多疑问,及其美军能够顺利拉倒萨达姆的铜像,完全是里应外合的结果!
解放广场是巴格达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广场中央高高竖立着一座萨达姆的铜像。铜像高达7米,而它的水泥座约有20米高。铜像被37根大石柱环绕着。这座铜像是2002年4月28日为纪念萨达姆·侯赛因诞辰65周年而建立的。
拉倒铜像的行动安排在2003年4月9日下午,依据在场人员的身份可划分为四部分:进行全程直播的电视台及媒体人员,美军、帮助美军的伊拉克人、围观的伊拉克人!
具体步骤如下:
在数家电视台在旁边进行全程直播、数十名巴格达市民围在铜像周围看热闹的情形下,先是几名伊拉克人在大批美军的保护下开始往萨达姆塑像的脖子上套绳索,另有几名伊拉克人轮番上阵,用铁锤砸铜像的水泥基座,以动摇铜像的基础。
在一位已经爬上铜像基座上面的伊拉克人的指挥下,美军一辆工程车的梯子逐渐接近铜像,一名美军士兵随后也爬上铜像的顶部,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美国国旗,蒙住了“萨达姆”的头脸。这一象征美军占领伊拉克的举动持续了几分钟,美国星条旗就被收起来了。---------
萨达姆铜像的“顽固”程度出乎大家的预料,即使铜像已经被美军的工程车拉倒了,但它仍然倒在了基座之上,当天天黑前,又经过一番折腾铜像终于被美军拉倒在地。
部分围观的伊拉克人为此欢呼雀跃。
当“倒萨”的场景通过直播传到中东乃至世界各地后,各方的反响却不同,尤其是平静的“倒萨”行动与前几天伊拉克人在巴格达的激烈抵抗所形成的鲜明对比,令相关一方“难以理解”,有几家阿拉伯媒体在现场解说这一“倒萨”过程时,把它称为美军一手导演的“戏”。
有报道称,时任美国总统布什看了这一幕表示“很高兴”。
当时,一位接受采访的阿拉伯人的说法较为客观:对于部分伊拉克人参与推倒萨达姆铜像的举动,这一点儿也不奇怪,萨达姆·侯赛因政权执政那么长时间,有支持的,当然也有反对的,更不能排除电视镜头前的那些人是被“收买”的可能性。
对于当年电视上“倒萨”的画面,局座张召忠当时就提出过质疑,2007年在一次访谈节目中,局座对于当年的质疑更是做了详尽的剖析,并揭示美军“倒萨”时幕后的帮手。
首先,局座从军事作战角度质疑当年的“倒萨”行动,他说:
我们讲军事讲作战呢,第一个要讲地形,就是说这是一个街心公园,周围什么巴勒斯坦饭店,都是一些十层二十层的大饭店,周围都是一些制高点,都是制高点,你美军冷不丁地到一个新的地域他会心里非常紧张,他会怀疑这个制高点上边有没有炮,这个窗户里有没有枪,会不会给我打冷枪,这个地下有没有地雷,他肯定要想这个问题,但是当时我们看到的美军大兵抱着枪,晃晃悠悠地在那儿走,抱着枪,因为是弯着腰这样的战斗姿态,他抱着枪在那儿晃悠!
对于广场附近全副武装的美军提出质疑,他说:
还有一个疑点呢,所有的坦克装甲车里头都把盖打开,人站在车上招手,车里边人,装甲车的人都下来,陆战队的士兵都下来,我说你战斗啊,怎么可以出来呢,装甲车里出来呢。
对于围观的伊拉克人提出质疑,局座说:
第三个就是拉倒萨达姆的时候,突然在战争状态谁会跑到大街上,你想想这么多人,这么多老百姓跑到大街上,这是战斗区域,怎么这么多人跑到大街上来干什么,这肯定是提前组织好的,后来证明这个人是谁组织的,是那个反政府武装沙拉比,沙拉比差点就当了伊拉克的第二号人物,因为最后失宠,美国给他排挤掉了,沙拉比组织了这么一帮人来这儿闹的,美国是组织者。
在此,简单介绍局座提到的沙拉比:
艾哈迈德·沙拉比出生于伊拉克巴格达一个富有的什叶派家庭,曾流亡到美国,并于1992年组建了反对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的伊国民大会,受到美方重视和资助。
2003年萨达姆政权倒台后,沙拉比返回伊拉克,成为伊拉克政治重建进程中的重要人物。
可是到了2004年,美国政府指责他向伊朗出卖美国情报,停止对他的支持。
2005年,沙拉比出任伊拉克政府副总理,2006年5月去职。沙拉比生前曾多次遭遇暗杀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