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结尾时,亚瑟站在汽车引擎盖上,在那一方小小的空间里踢踏着小丑之舞,然后用双手蘸着自己的血,沿着嘴角的弧度,尽力地撕扯着血液的流动方向带出一个标志性的小丑的笑脸,而那一个凄惨、夸张且邪魅的小丑笑脸始终像鬼魅一样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纵然那列通向市中心准备发动暴动和抗议的地铁上满载一车形态各异的小丑,他们营造的视觉冲击也远远比不上亚瑟最后那个笑脸的千分之一,毕竟,无论人工配置的染料比例再怎么完美,都比不上一抹血色来的轰轰烈烈吧!
电影里压抑的氛围像是南方雨季的水分子,很多时候并不能像倾盆大雨那样给人以淋漓尽致的刺激,却以一种湿乎乎、粘腻腻的触觉撩拨着人性最后的底线。崩溃从来都不是一瞬间的事情。
快乐是一种奢侈品
以扮演小丑为生的主角亚瑟目前的工作与小时候的梦想并没有完全背道而驰,他渴望成为一个喜剧演员并为人们带去快乐的梦想平凡而伟大,而小丑,像是进阶的第一步。
他在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在尝试扮演着快乐的源泉的角色。公车上,前排小男孩单纯的注视激发了他表演的欲望,他在后排的座位上夸张的表情与动作逗得小男孩哈哈大笑的同时也招来了男孩母亲丝毫不留情面的驳斥,并且将其行为定义为骚扰。
一个无法控制自己,忍不住怪笑的他,在接受完心理咨询之后,像正常人一样回家,给母亲准备晚餐,陪母亲看talk show 做母亲那个名叫“快乐”的儿子。
其实,一直以来,他的心里都藏着快乐与光明的。
所有的幻觉都是亚瑟对自己的光明的救赎,或者说只是有着单纯的小心思简单期待幸福与满足。
幻想中的自己都是在自我疗伤治愈········
与母亲相依偎在电视机旁,两人望着电视,亚瑟沦陷入自己的幻想。那个勇敢表达自己,并且成功被莫瑞翻牌的自己。站在舞台的追光里,他自信、从容、大方而搞笑,同时获得偶像莫瑞的肯定和热情的拥抱,这一刻的他,没有那不可抑制的大笑缠身,反而是,儒雅、大方、自信的象征。
地铁里遇见的女邻居也是他的幻想世界的女主角。她陪他熬过在医院的时光,就是简简单单的陪伴而已。
然而,电影却一点点撕破小丑对自己未来的幻想,回归现实。
地铁里杀人事件,像是压抑得以爆发的楔子,然而却远远不够,小丑杀人事件的后期发酵,才是最精华的部分。在这个故事的发酵过程不仅仅需要时间,还需要不断地“添油加醋”。
杀过人后的小丑并不是已经丧失理智与人性的恶魔,至少那一段时间还不是,他还有杀人之后的恐慌以及恐惧,慌不择路的奔跑与竭尽全力的躲藏证明他理智的存在。正在他在为似乎瞒不住的真相而惊慌时刻,满脸的油彩拯救了他。
小丑因为油彩而暂时安全,舆论却因小丑笑脸的油彩而甚嚣尘上,在那个人人自危的环境里,似乎一点风吹草动都能引起轩然大波。比如说,英雄救美演变成了对高级知识精英的嫉妒与迫害。
迫害者与被迫害者既然能在一群不明真相者的口中随意调换,那小丑变成正义的代名词也毫不稀奇,从这里开始,一小股力量正在黑暗里缓缓生长,默默发酵着。一时间,人人自危。
除了舆论,小丑本人也在改变着,以一种莫名的姿态生长。
从可疑的生父身份开始寄托希望,而揭示答案时却痛的猝不及防,像是没有完全愈合的伤疤,还没有完全结痂就着急撕破表面的硬痂,结果换来的是比伤口划破还要痛苦地二次伤害。
沦为完全被批得一无是处的“假儿子”还不够,还被告知母亲患有精神类疾病,不得已查看病史时,却得知了自己受虐的悲惨童年。
也曾像孩子一样追求着快乐,然而却被现实狠狠地摔个稀碎。
有种庄公梦蝶的错觉,恍然小丑是谁?谁是小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