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原文】
17.2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题解】
后世的启蒙读物《三字经》中的第一句话就源于孔子的这一句名言,表述了孔子注重后天教育的思想,这也是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译文】
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后天的习染使人与人之间相差甚远了。”
//我的感想//
忽然想到《原生家庭》。
现在已经形成了的成年自己的现状,回看如果从自己刚刚出生时就被带入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家庭养育成人,那么那个长大了的自己会和现在的自己一样吗?
这个问题的思考是在当你去指责某人怎样,去评价某人怎样的时候,换个成长角度,你便理解了更多人的行成过程,
继而真正做到“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对方形成的过程,接纳他,而不是说他如果不这样该多好,他如果那样该多好。(这就是尊重)”
所以说孔夫子所知所学所达成的真真儿让我们敬仰。
所以我们把孔夫子定为“神”,我们便有了逃避学习努力的理由。(改善“认知失调”)
(如果认为是后天习得,那没有“得”不就是因为我没有“习”了吗?那不行,心里不承认然后难受,怎么办?
对方是神是天生的,这样我不是神没有天赋,没有达成那样的成就就对了啊,这样心里才舒服,认知平衡了。)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