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每天的心情,都会随着学生的嘻笑打闹而此起彼伏。有时,看他们活波可爱,说话做事透露出机灵劲儿;有时,看他们能冒出一团火,自由散漫,不听讲还搞小破坏。这样的心路历程每天在上演,真的犹如精神分裂一般折磨人。
自从看了育儿教育方面的书籍,我发现能懂他们了。那些被我们称之为不良行为的表现,多数时候是些符合他们年龄特征的行为,只是他们还不会正确的表达沟通需求罢了。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是更需要爱的孩子。他们没有归属感和价值感,所以错误的以为,只要做出错误的行为就能满足内心的需求。
通常他们会有四种表现方式:1.寻求过度关注2.寻求权力3.报复4.自暴自弃。
寻求过度关注
这样的孩子,他们错误的目的是想得到特殊服务,只有这样他们才觉得自己是重要的,才有归属感。通常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会觉得心烦、着急、愤怒。比如:妈妈打电话,孩子不停地打扰或吵闹。
应对方法:我们可以做鼓励性回应,让他参与一个任务,转移行为。例如,妈妈可以让孩子帮忙看钟表,当长针指到几的时候,妈妈就会来陪你。或者和孩子设定爱的手势暗号,当无暇顾及他时,做出手势让他知道,你是爱他的,只是需要先忙完手头工作。我们还可以和孩子约定好,每天有陪他的专属时光,除了你们之外,没有其他事物打扰,让他感觉到被爱与被重视。
寻求权力
这样的孩子,他们的错误目的是想让自己说了算,只有当他有主导或控制权时,才觉得有归属感。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会觉得被激怒、被挑战或受到威胁。比如:让孩子写作业,他就是不写,继续干自己的事。
应对方法:我们可以做鼓励性回应,承认你不能强迫孩子,并请求孩子帮助。如“妈妈知道你有自己的时间安排,就想提醒一下,明天交不了作业,会受老师批评,所以希望你能早点做完。”
当发生冲突时,主动撤离出来,积极的暂停,表示对彼此的尊重。等彼此情绪平复后,再找时间开个家庭会议,采用寻求合作四步法赢得孩子:1.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2.表达对孩子的同情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
报复
这样的孩子,他们错误的目的是想以牙还牙,在他们受到伤害时,觉得没有人疼,没有归属感。
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也会觉得受到了伤害,感到失望和憎恶。比如:不做家庭作业。他们的内心想法是“你觉得我的成绩比我更重要,这让我很伤心,所以我也要让你伤心”。
应对方法:我们可以主动帮助处理受伤的感觉:“你的行为告诉我,你一定觉得受到了伤害。能和我谈谈吗?”当孩子做出反击,伤害别人或毁坏东西时,我们要避免惩罚和还击,尽可能去倾听他的想法,还可做出弥补,召开家庭会议也是很好的解决问题途径。
自暴自弃
这样的孩子,他们错误的目的是放弃,不愿意别人介入。他们不相信自己能有所归属,不希望别人对他们寄予期望,他们觉得再怎么努力,也做不好事情。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会觉得无望、无能为力。比如:班上的学困生,上课经常是自己玩儿自己的事,不参与学习活动。
应对方法:我们可以做的回应是表达对他们的信任。鼓励任何一点点的积极努力,关注他们的优点,设置成功机会。教给他们技能,一步步示范该怎么做。并发自内心喜欢他们,以他们的兴趣为基础,多鼓励。
改变上面这四种不当行为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鼓励,一个受到鼓励的孩子是不需要用不良行为而达到目的。
识别错误行为目的的线索
当我们要求孩子停止其不当行为时,孩子的表现能帮我们判断他的错误目的。
寻求过度关注的孩子,他们会停下来一会儿,但不久后又继续原先的行为,或能引起你关注的其他行为。
寻求权力的孩子,他们会继续其不良行为,并可能会对你的要求进行言语顶撞,或消极抵抗。通常这会让你们之间的矛盾升级。
报复的孩子,他们会用一些破坏性的行为或伤害你的话来反击你。这会升级为你们之间的报复循环。
自暴自弃的孩子,他们往往很消极,希望你快点放弃努力,别再打扰他。有时候,他们会用行动表达这种感觉(如:学困生会发出怪声引人哄笑)来掩饰他们在学习上的不胜任感。
这些线索能帮助我们“解码”,让我们知道他们的行为真正想要说的是什么。
当我们不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错误观念和目的时,我们只是对他们的行为做出反应,而没有对其行为背后的观念做出反应。
因此,知道了这些儿童心理,我们就可以做一个懂孩子、尊重孩子和关注孩子的老师或家长。用好“鼓励”这个致胜法宝,我们和孩子的相处会顺心很多,和谐很多。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被鼓励对待,变得阳光自信,拥有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