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伊娃在得知母亲夏洛特的第二任丈夫莱昂纳多去世后,写信邀请妈妈来她家住。七年未曾谋面的母女终于相见。光鲜亮丽的夏洛特进门就述说失去第二任丈夫的难过和在医院陪伴一晚的劳累,女儿礼貌的微笑、倾听。
这是电影《秋日奏鸣曲》的开头。起初我以为是因多年未见造成的相互生疏客套,但接下来所有的事件和细节都让我瞠目结舌。
她连被自己送到疗养院的残疾的小女儿海伦娜被伊娃接回家两年的事都不知道,还觉得未提前告知她是故意污辱她(事实是告诉过,她没听进去)。
她硬着头皮去看了小女儿一眼,还虚情假意说会带她出去玩。从小被她抛弃,如今连话都说不清楚的海伦娜见到她却异常惊喜,用渴望激动的眼神看着她,还想让她抱抱她。
伊娃向她讲述四岁就离世的儿子艾力克,她面无表情,冷漠的说:“趁天还没黑,我们出去走走吧。”随即走开。
女婿递给她外甥的遗像,她没细看一眼就放下。
女婿讲到伊娃在失去艾力克时一再邀她来住,她却没来。她轻描淡写地说她当时正在录音,忙得不可开交。
她把小时候爱吃甜食的海伦娜记成是伊娃。
她已经开始计算把莱昂纳多留给她的370多万拿去投资。
然后就想着要赶快离开,她不想看到残疾的小女儿。完全没想过尽她母亲应尽的义务。从前她抛弃了两个孩子,现在她依然逃避。
她如贵妇,女儿如仆,即使在睡前都要不停地准备好她睡前的各种需要。虽精心伺候着,但身心疲惫。她期待中的妈妈竟毫无改变,母女间只剩表面的亲近。
看到这里,我唯一的感受是:夏洛特她不配当个母亲。
午夜,夏洛特被噩梦惊醒,她和伊娃畅谈互问:你喜欢我吗?
女儿喝了一点酒,再也压抑不住对母亲曾经所作所为的愤怒,一句一句的质问她。
她背痛无法练琴回到家中,却说是为了照顾家庭。
她出轨,说只是爱上另一个人去同居了8个月。
丈夫和年幼的孩子们随时被她抛弃、折磨,他们世界的明暗度完全由她调节。
孩子只是她逗乐的洋娃娃。只要孩子不高兴,闹脾气,她就关门练琴。孩子想和她待,她却让孩子出去,孩子对她就是打扰。
夏洛特被女儿桩桩件件的事数落到颤抖,从狡辩、解释、无言,到最后说了自己所谓的肺腑之言,即自己无爱的童年。
这部1978年上映的老电影,台词句句经典。剧中的每一个细都节传达着细腻的信息。夏洛特对女儿说的其中一段话我摘录下来:
我小时候的事我基本都一无所知。
我不记得我的父母曾经碰过我,
不论是抚摸还是责罚,他们都没碰过我。
和爱有关的一切我都一无所知,
喜爱,触碰,亲密,温暖。
我只有在音乐中才能表达自己的情感。
我也是一位母亲,我也不曾拥有过宠爱,还备受忽视。心理创伤是有,但这不应该成为母亲不断抛弃孩子的理由。
她是一位钢琴演奏家,具备很高的文化修养,认知水平在线,她举止得体,事业干得出彩,生活要求精致。
如果说她曾经年轻不懂,那为什么进入老年还无一丝反省和愧疚?如果说过去不可追,那现在伊娃失去孩子,海伦娜病情严重,不都是她弥补的机会吗?
我们谁没有年轻过?谁没有犯过错?但从孩子到母亲的身份转变,孩子会是我们成长的最佳动力。多少看似柔弱的女人为母则刚,为了孩子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不是每个孩子都需要你献出生命,给予孩子好好的母爱就行。
有一句话说:幸福的童年能疗愈一生,不幸的人一生都在疗愈童年。但是她的疗愈到老年都没有效果。
她对女儿说:我一直很怕你,我想我是希望你照顾我。把我抱在臂弯里安慰我。
女儿说:我只是个孩子。
她说:我知道你爱我,我也想要爱你。但我做不到,我怕你提要求。
女儿说:我没有要求。
她说:可我怕你有。我不想当你的母亲,我想让你知道我和你一样无助。
全剧到最后,是黑暗中海伦娜对母亲的呼唤,夏洛特再一次选择离开。
所有不配当母亲的人,不该全让不幸的童年来背锅。像夏洛特,就是自私、冷漠、无情。
十月怀胎的骨肉,都不能让她产生疼惜,她还会珍惜谁?她口口声声爱过前夫,却在婚内轨离家出走。她也说爱第二任丈夫,却在聊天中提到在丈夫离世前两年她是如何抽空去看望他。
她表面热情似火,内心冷若冰霜。但被她伤害的每个家人都深爱着她。为什么都捂不化她那颗冰冷的心。
如果她能极早承认并看到自己的自私,不为自己开脱,也许身边的人受得会少一些。我一个局外人,试图理解她,都无法坦然的原谅。
这部历经40多年岁月沉淀的瑞典电影,看完依然历久弥新,推荐给所有的母亲都看一看。不奢求能成为最好的母亲,先做个合格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