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到《娇惯的心灵》,觉得是关于孩子教育,读完以后才发现是关于教育方向的,读之前觉得能帮助我一些改变,读完后才发现是系统问题,个人几乎无能无力,因此看完后倍感失落。
书中提到3个错误观念:凡是伤害,只会让你更加脆弱;永远相信你的感觉;生活是好人和恶人之间的战斗。根据这3个观念引发的制度上的过度保护,使得学生更加不能看到真实的信息。说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接受不了异见,并且社会制度似乎对个人的表达过于看重,导致现在的言论自由越来越少。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古老的话:现在的年轻人是一代不如一代。但是历史证明社会在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手里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我个人认为本书只说明了一种现象,而笼统的否定一个时代是极不客观的。但是书中的观点,对教育来讲还是有些借鉴意义。
首先,凡是伤害,只会让你更加脆弱。这样的人是各个年代都存在,但不代表全部,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因人施策就非常的重要。有的孩子愈挫愈勇,就可以给他足够难的任务去完成(例如数学的奥数题目,研究性作业等等),挑战不成功会激发他更大的激情,并且会不断的尝试新方法,从而得到发展;有的孩子个人能量比较弱,就需要让孩子不断的尝试成功,强化孩子的自信心,才有信心不断的学习。所以作为老师是需要避免用同样的方法对待全部学生。在生活中我们更是要特别留意,当孩子遇到挫折时也要因人而异的教育,对于容易受伤的孩子要做足够的心理建设,给出适当的训练,确保孩子不否定自己,归因为外部因素例如客观原因和主观的准备不足;对于内心强大的,可以让自己做够反思,并且说出下一次如何做。
其次,永远相信自己的感觉。对于事情的推理不是从事实出发,过于强调自己的感受,例如同学做了什么事情,不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只关注从自己的视觉,认为这样做对自己有所伤害,所以自己就否定一些事情存在的合理性。在管理中践行“爱人者人爱之”的班训,在处理同学矛盾的时候,双方都要强调在这件事中你的出发点是不是恶意,对别人造成了什么样的伤害,如何去补救这件事;你这次的心理感受是什么,你的诉求是什么,怎么向对方表达你的不满能起到最佳效果。
最后,生活是好人和恶人之间的战斗,也就是非友即敌的“零和博弈”思想。平时多向孩子们强调绝对的坏人和好人都是不存在的,我们都是普通的大多数,有向善之心和利他的行为,但也有自私的一面。在生活中同学的相处,争取能够做到多听他人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想法,在意见相左的情况下友好的相处。每遇到需要处理的事情,让孩子们多想怎么做到共赢。
本书后面还列举了很多正在进行的一些错误行动,并且制度以保护的名誉还在不停的助长这样的行为。制度性的宏观东西我无法去改变,但是微观上对自己班级的孩子我可以有所作为,尽量不让孩子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