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运用的是选拔、考课、奖惩和教育培训制度。可以看出, 古代没有开发的概念, 人力资源的开发思想主要体现在教育的思想中。相对于教育思想, 培训同样是我国古代人力资源开发的另一重要思想。
(一) 教育思想
历代封建统治者都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出现了供贵族子第进行早期教育的学校, 以后教育对象不断扩大, 逐步形成官学和私学并存的局面, 从而使教育成为一项国策和制度被历代统治者用于国家治理。虽然对统治阶级而言, 教育是维护统治的工具和手段, 但在客观上却开发了人力资源, 成为古代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如何教育人才, 《论语》中有精辟的论述:“中人以上, 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 不可以语上也”, 这里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二) 培训思想
培训思想的集中体现便是翰林院, 翰林院始创于唐代中叶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 , 随着时代的变迁, 在明代出现了新的变化。以明代的翰林院为例, 指出翰林院对高级官员培训的两个阶段。由于翰林院是一个官署, 所以对高级官员的“培训”具有鲜明的特点, 它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作为庶吉士的学习阶段和作为翰林官员的实践阶段。前一阶段与一般意义上的培训相同, 有老师授课, 学生要经历考核。后一阶段是实际工作的锻炼, 即在翰林院做事。
庶吉士的培训包括:首先, 文学才能的培训;其次, 书法的培训;再次, 政治才能的培训。庶吉士经过约三年的学习之后, 就面临“散馆”。一部分被派去做给事中、御史或州县官, 其余就留在翰林院正式成为翰林院的官员, 这时他们就面临第二阶段的实际锻炼。翰林官员有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 授课, 包括给皇帝和太子授课;第二, 修书;第三, 参与主持乡试会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