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帅的这本《钱从哪里来5》如约而至,这本书通过金融/经济学家的视角,描述2023年发生了什么以及解释了这些现象的底层逻辑是什么,通过这种作者抽丝剥茧的整理和分析后,更能看清这种脉络,能够看清当代发生什么,真的是不容易但非常重要的事情。对于我们所处的时代环境,观察它、了解它、理解它、适应它,并将其融合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
全书读下来,给我最深的一个词——数字化。
一、什么是数字化?
我们现在每个人都会面对海量信息,离不开社会的信息类服务,比如购物、外卖、约课等,仿佛生活在一个社会编织的巨型网络里。而能够达到这种网络水平需要当下的社会具备强大的数字能力,既要硬件(网络基建、支付、物流、平台等基础设施数字化)达到支持网上活动了,也需要参与者(消费者和劳动者:卖家、买家、服务者等的数字化)支持。
这种数字化,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是,当前服务业工业化进入了2.0进程,就是企业一旦找到一个可ying利的商业模型,就有机会复制粘贴,以极快的速度完成规模化,就像瑞幸咖啡等快餐类、奶茶类品牌一样。
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数字化的影响在于,它打破了原有的信息格局,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加多元。就像尼尔·弗格森的《广场与高塔》中提到的数字化给社会结构带来的变化。多元化让我们不必再纠结于高塔,尽管它一直在,但在那之外,还有广场等着你,在这里不需要仰望,平视即可,不需要成为万众瞩目的“攀塔王者”,只需要“成为自己”即可,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个社会变得更加包容了,传统的职场规则其实也变了,鼓励更有创造力、更具特色的自己,在未来才会更有张力。
二、数字化所产生的影响?
消费多元化:钱不好挣,但也不再仅仅追着钱跑了
看看工资、房价、基金、股票、就业困难、机构run路等,疫情后经济确实不那么景气,没什么钱,也不敢花钱,这是个体的感受,作者在书中解释到“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两个逻辑同时发生了变化:经济增速放缓,即使“卷”也没有那么高的利run;同时社会从匮缺进入丰裕,物质价值观逐渐转向后物质价值观,精神追求和多元化目标开始逐渐变得更为主流。”
1、长尾效应,给微利社会的存活空间
在生活里,感受到人们有更鲜活的想法、动作,他们价值感也不再聚焦到财富、地位等方面,更加关注生活或者自己本身,比如读书、钓鱼、茶艺、跑步、游戏、拼图、旅行等,人们的精神追求和多元化目标,各种机会都成为可能,尽管散点式的需求,整合起来难度加大,迅速扩张变得更难,但小众也有更多存活的可能性。
这让我想起前些年的一个词——长尾效应,当时是作为分析亚马逊网上书店为什么可以崛起——为了满足各种小众需求的崛起,网上书店就可以将这些小众需求汇合起来,形成生存空间。而这和作者提出的“微利社会”有些不谋之和,在经济的下行周期,也有其发展规律,找到它,顺应它做出调整。即使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企业家也能找到机会,比如福特汽车。与此同时,也要接受这个“微利”时代,赚得不多,还能“活着”。
2、信息茧房,爆款充斥着注意力边界
曾经大家追求的时髦穿搭,需要看看一线大都市都在穿什么,感觉以前的流行像是湖里的涟漪一样慢慢地荡出去,而现在通过互联网平台的数据化链接,一二三四五线城市同时爆发,流量实现极致的井喷,极速的攀升,骤然的坠落。技术改变了它们所面对的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时间缩短,空间扩张。很多热点,瞬息万变,生如夏花。
消费多元化,在没有高峰的长尾中,给微利以更多更久的存活空间,而在高度同质化竞争中,成为爆款,汇聚成规模,通过流量转化获得利润空间,而在消费多元化的现实中,找到共通点是关键,而这个关键就是——情绪,因为它打破了原有的价值结构,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寻找到共同的情况需求,在人群中形成链接和共振。
3、购房逻辑,房子不再是投zi产品,而是生活载体
消费多元化,确切的说是,价值多元化,它改变了很多,比如对子女教育的思考,对自身终身学习的计划,对生活可能性的尝试,也影响到房地产领域,人们不仅仅考虑它的投资价值,现在也有很多从生活的现实层面去购买,比如房子状况、周边配套、物业服务、交通便利等,而不仅从房子更容易升值、为了个所谓学区一家人挤破头去住老破小。房产的功能会从投zi增值转向消费保值,房产购买逻辑回归到了人本身对房产的需求上。
但考虑到资产总量、信息渠道、经济条件等约束条件,资产配置就和人生一样,并没有那么多选择,未来10年,大部分中国中产家庭的财fu支柱,大概率还是房产。至于房产选择的逻辑,从2019年到2023年,其实并没有太多变化。
三、如何更好地使用数字化工具——人工智能AI
1、什么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进步和突破都会深刻地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消费和生产。
人工智能就是像人一样的智力和能力,以海量数据(信息)为养料,用算法对人类的活动进行学习、模拟,迭代演进,然后进行包括消费、生产在内的各种决策。
2、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人类的独特优势:个人创造力,就是算法算不出来的部分,因为它尚未存在
人工智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替代人类“可编码”的脑力劳动。其实网上有很多人在说人类将要被人工智能取代之类的话题,转个角度想想,你会担心office 办公软件取代你吗?只有在同等条件下,熟练使用office的人会取代你。而人工智能AI也是这样的新兴工具,但未来人工智能真的走向变形金刚的方向,那它就不叫人工智能了,那是拥有自我意识的新“生物”。
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人工智能AI的功能,让他们帮我们去做那些可编码的重复性工作,从这种海量信息工作中脱身出来,而去做AI无法做成的事儿,它无法做的,就是算法算不出来的。而这恰恰是人类最有优势的地方,说白了人工智能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类的,而人的需求是要去挖掘自己的真实状态、真实需求,自身就是一个“大宝藏”。
所以我们一定要“成为自己”,这里的隐藏条件就是,印度裔美国企业家纳瓦尔说的“在成为你自己这件事上,没有人比得过你。”因为只有这样,你才可能具有真正区别于人工智能的创造力。
更好地使用AI需要具备的能力、培养AI素养
最近试用了一款软件里自带的AI,模式还是多种多样,从使用来看,这款AI助手可以做一些初级检索、内容排版、文字书面化等这些工作,而AI使用的内核还是使用者,清晰的思考逻辑、准确的任务表达以及对产品或内容的审核(审美)能力,AI就像自己的小助理一样,需要去培养它和训练它,这就要求我们自身也要相当出色才可以。
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自己的AI小助理呢?作者给我们的建议是:
(1)具备科学思维、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比如AI写作需要优秀的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判断力。
(2)需要学会如何提问,并需要有系统化的提问方式,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3)系统性地向AI提问,需要你对本行业有深入的理解,并且具有很强的AI素养即你需要了解人工智能算法是如何工作的,如何支持和增强人类决策,并且了解人工智能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和偏见。
这两年大家对AI的看法一直在变化,从最开始的炒热度,但现在下场去尝试,与AI的结合越来越深入。在这本书里提到说,车要更新换代了,与其抗拒,不如躬身入局,抓紧时间换车、学车,车先进而且车技好,就很容易率先开上未来的车道,取得领先优势。
每一次勇敢地尝试,都让我们做自己变得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