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书有新旧之分。
新书被塑料膜包裹着,流溢着香气,让人有种想马上打开一睹为快的冲动。要是读了里面的内容,是买书人喜欢的,有兴趣的,那就更加让人手不释卷了。这就是新书带给人的期待与欢喜。新书就像是一个新降生的婴儿,一开始总归是让人兴奋的。
但旧书更有味道。单看那些前主人划下的朱圈,有的圈得豪放,有的圈得森严,你可以就它们的姿态,以及它们的位置,悬想出读这本书的人是一个少年,还是老人;是一个放荡不羁的才子,还是老成持重的儒者。你也能借此揣摩出这主人翁的命运:他的书何以流散到了人间?是子孙不肖,将他舍弃了?是遭兵逃反,被一班庸奴偷窃出了他的藏书楼?还是运气不好,家道中衰,自己将它售卖了,来填偿债务,或是支持家庭?更进一层,让我们来想像那作书人的命运:他的悲哀,他的失望,无一不自然地流露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让我们读的时候,时而跟着他啼,时而为他扼腕叹息。要是不幸上再加上不幸,遇到秦始皇或是董卓,将他一生心血呕成的文章,一把火烧为乌有,或是像《金瓶梅》《红楼梦》《水浒》一般命运,被浅见者标作禁书,那更是多么可惜的事情啊!
旧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他所以能幸免而来与我们相见的这段历史的本身,就已经是一本书,值得我们思索、感叹,更不需提起它的内含的真或美了。
(二)
为何要读书?
西汉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真乃一语动魄;宋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读来可谓如芒在背;苏轼有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豪迈;清人郑板桥那么另有妙句:咬成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养培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怪人言怪语,却是惊人不浅。当然还有很多,诸如黄金屋颜如玉头悬梁、锥刺股之类。好是好,却有标榜、功利和挑逗之嫌;清代江南才子金缨的联语:古今来多少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读书即未成名,终究人高品雅,倒是让人觉得很温暖。
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按摩。在书页中你嗅得见悲剧的泪痕,摸得着喜剧的笑靥,可以看清智者额头的皱纹,不敢碰撞勇士鲜血淋淋的创口。生活中你无法见到的老者,智者,圣人,神人,伟人,在书中你可以遇见,你可以聆听他们,感受他们,与他们灵魂相交,精神相契。他们是最无私的,博爱的,不会审判你,不会抛弃你,只会深深地爱着你,指引着你。当合上书的时候,你一下子苍老又顿时年轻。菲薄的纸页和人所共知的文字只是由于排列的不同,就使人的灵魂和它发生共振,为精神增添了新的钙质。当我们读完一本好书的最后一个字时,仿佛从酣然梦幻中醒来,重又生机盎然。
阅读是精神的旅行。 不读书,眼前就是世界。多读书,世界就在眼前 。无法到达的地方,文字载你过去。无法经历的人生,书籍带你相遇。当你见过了更广阔的世界,就不会在琐碎中沉沦,不会在碌碌无为中被磨掉希望。阅读的人,能发现在自己的生活之外,还有一个更光鲜明亮的地方。而读书,就是通向那个世界的康庄大道。那些读过的书,会一本本充实你的内心,让虚无单调的世界变得五彩斑斓。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思想搏斗。阅读的时候,我们的潜意识不断同书的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千方百计把读者柔软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的力度却在争执中强硬了翅膀。在读名著的时候,我常常在看上一页的时候,揣测下一页的趋势。它们经常同我的想像悬殊甚远。这种时候我会很高兴,知道自己碰上了武林中的高手。在阅读中,我们被征服,我们折服于作者的思想,接受作者的观点,受到作品的感染。我们在较量中提高了思辨能力,精神得到升华,蓬勃了自身,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三)
人应该读什么书?
好的书籍,是人类最智慧的大脑留给我们的结晶。让我们一次次在先哲们辉煌的思辨与精湛的匠艺面前顶礼膜拜,在无与伦比的语言搭配之下惊诧莫名。好的书,是人参燕窝熊掌,人生若不大快朵颐,岂不白在世上潇洒走过一回?坏的书,是腐肉砒霜氰化物,浪费了时间贻误了性命。
书有许多种。有的明白晓畅,使人轻松;有的艰深晦涩,让人费解。而真正值得我们阅读的,往往是那些“磨脑子”的书。与一般的书籍比较起来,“磨脑子”的书具有更加密集的信息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往往是前人思想的精华、阅历的浓缩。它不是那种读起来驾轻就熟的书,而是不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就不能理解的书,是要经常在笔记本上记下大量困惑和疑问的书。读这种书的感受就好像啃骨头,费劲,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吃现成的肉当然也好,但终究不如啃骨头来得有劲。
读“磨脑子”的书,能够提高人的理解力和思维水平。生物学告诉我们,人的智力是用进废退的。能否经常给自己出难题,面对困难超越自我,本身就是一个人素质高下的集中表现。燕雀安于暖巢,只有雄鹰才能在风雨中翱翔。常读一览无余的书,会使原本聪慧的头脑退化。 人的愉悦程度大抵与其付出的劳动量和劳动时间成正比。读“磨脑子”的书有点像高强度的体育运动,不花上吃奶的力气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水平。惟其如此,它所带来的快乐才非同一般,它赐给我们的礼物才格外珍贵。试想,上珠穆朗玛峰的快乐岂是随便踏上哪个土包儿可以比拟的?
俗话说,宁尝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磨脑子”的书正像鲜桃,而大量克隆的信息垃圾充其量只配叫做“烂杏”。读一本“磨脑子”的书,还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它使人暂别琐碎与平庸、浮躁与虚妄,而变得神清气爽,心灵宁静。对于这样一种难得的体验,聪明人是不该长久疏远的。
真正的读书人都有同感,好书一定要精读。一目十行的读法或许适合一般读物,但对于“磨脑子”的书绝不适宜。真正的好书甚至使我们有意放慢阅读速度,就像一个贪婪的孩子舍不得一口吃完手中的糖果一样。
(四)
读书如读人,人是一本书。
人的外表,就是封面; 人的内心,就是内容。有的人,封面与内容同样高雅;有的人,封面与内容同等粗俗。有的人,封面很不起眼,内容却精彩无比;有的人,外表包装得如金似玉,内心却不堪入目。
好人自然是一本好书,你打开扉页就有一缕鲜花的芬芳迎面而来。坏人自然是一本不好的书,你才揭开封面就能嗅到一股难闻的气味。洒脱飘逸的人像一本散文集, 多愁善感的人是一本抒情诗, 乐观风趣的人如同一本幽默辞典,思维缜密的人仿佛一部科学论著。那些祸国殃民最终遗臭万年的民族败类,不就是一套活生生的反面教材吗?而那些为国为民洒尽一腔热血的志士,又多像一卷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啊!
做人如写书。
请不要怪母亲没有给你制出漂亮的封面,也不要怪父亲没有给你给出美丽的插图。你自己这本书,主要还得靠你自己来写——用你的勇气和力量,用你的聪明和才智,用你的心血和汗珠……
也许,你写了一生也成不了杰作;也许,你写了一世也成不了名著。但决不能因此而粗制滥造,随便应付,哪怕写出的书无人阅读,也要篇篇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如果有了漂亮的开头,就应该追求完美的结局;如果有了精彩的材料,就应该将它打磨成实在的文章。如果人们常常把你亲切地朗读,那就是你无上的光荣;如果人们永世把你深情地背诵,那就是你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