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原著〉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译文〉
受宠惊喜而受辱惊恐,这是把失看得像生命一样重要。什么叫做受到宠辱如像受到惊吓呢?因为被尊崇的人相对居于卑下地位,得到它会惊喜不安,失掉它会惊恐不安,这就叫做宠辱若惊。为什么会把这些“失”看得如生命一样重要呢?我们有一些灾难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太看重自身了,如果我们达到了无私的境界,我们还会有什么大灾难呢?所以,只有那些情愿把自己全部身心投入治理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不愿舍身治理天下的人,你怎么可以将天下寄托给他呢?
〈赏析〉
说起心思,有人说对:先有心才有思。心里想吃肉了,才会去想办法。纠正一下,想吃肉,它也是思。
我们常说的那些心思、心想、心愿等等,都是思维,和心无关。心是向人运送血液的器官。所以在《黄帝内经》中把心称为人体的郡主。人的任何情绪波动都会在心上体现出来,又进而影响到人的思维,既能急中生智,也能乐极生悲,所以我们常说,人死了心就会偏执,心眼儿一活就会偏失方向,心乱如麻,那么再有能力也发挥不出来。
可见,真正和心有关的是心性。心性是我们根据对《老子》的理解而创造的一个名词,它是指什么呢?作用是什么呢?它又有什么必要呢?我们就着这些问号往下探讨。
人都有脾气,古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而这个本性是由他先天和后天影响共同决定的。直接反映在生活中的表现就是情绪。心性,说的也正是一个人在做事或思维时的情绪状态。
用现代医学讲,影响情绪的因素很多,既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一个人和蔼还是粗暴,镇定还是急躁,宽宏大度还是斤斤计较等等,影响着他的喜恶偏向,兴趣高低,能力大小及认知程度等。甚至同一个人在对同一件事上情绪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思维结果。
家庭和人一样,也有情绪,是重亲情的,还是重利益的,负责任的还是草率的,和睦的还是冷漠的,同样,企业、团体、军队在打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样都有情绪。
这是否就是精神呢?不同。精神是指信念往往相对持久,而情绪则属于心情状态,它会随着客观的变化而多变。
《老子》说宠辱若惊,因为宠爱是上对下而言的,被宠的人相对居于卑下的地位,得到它会惊喜不安,吃掉它会惊恐不安,这就叫做宠辱若惊。
这就把心性这个词给引出来了。
今天你们领导表扬表扬了他,呵,那感觉神清气爽啊!情绪特别好,见谁都顺眼。反过来呢?被领导批评了一顿,哎呀,顿时情绪低落只感觉天也灰了,云也黑了,见谁都都像欠他钱似的。人情绪变了,思维就受到了影响,该想到的想不到了,不该想的也去想了,这种状态下再去做事,能不出错吗?
这就是功利得失,太看重了。看得越重,带给自身的祸患也就越大,话题让我们又回到了无为。符合道的心性,正是没有偏好、私欲,淳朴而自然的无为之心。
《老子》认为,遵从并正确地认知客观,才能有良好的心性,具有良好的心性才能有助于正确思维。同时正确的思维又有助于良好心性的养成。所以,我们学会了如何思维的方法还不够,道的心性是你能去做出正确思考来的保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