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珞
断舍离这个词流行了有一段时间了,有时候打开朋友圈也能翻到几个挂着“断舍离”招牌的推送文。
说实话,我都被这个词弄的有些反感的情绪了。也看过一些反对断舍离的观点,没什么精进。
于是我买来了这本书,来一看究竟。
拿到实物的时候,我有点小小的失望,很小的一本,纸张也偏厚,文字排版稀疏,看上去没什么内容的感觉。
看过之后明白了,很多软文里对断舍离的理解都是有偏颇的,只注重了行为本身,而忽略了思想上的精髓。
断舍离取的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对物品不买、丢弃、分离的一种表现形式。
我们单纯的对物品的处置,生硬的完成了断舍离的行为,却失去了做这些行为的意义。
我们的生活需要精简,是从思想上的剥离,而不仅仅是扔掉对我们来说多余的物品。
看完这本书,我去整理自己的东西,有很多都留了好多年了,要拿是否对现在的自己有用做评判标准,怕是早就该扔了。
但是我想到从另外的角度去看待这些物品,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她们都是组成这个我的一部分,我需要断舍离的,不是曾经的自我,而是如今的杂念。
我先从衣柜开始,收拾出了大半的衣服,打好包,送到小区的回收箱。
然后尽可能的把杂物都区分归类,扔掉了当初可买可不买的情况下购置的大多数东西。
虽然我还做不到完全像书中说的那样,不看物品本身的价值,只看物品对当下的自己是不是有用。但是,在做取舍的时候,内心的纠结确是少了很多。
整理物品的过程,就是疏离自己的过程。很多物品都有属于她们的独家记忆。
我一边收拾一边想着相关的人和事,不知不觉间心思就越加澄明了。
有些之前反反复复舍不得扔的东西,在多看了几眼,又回想了它的由来之后,突地就生出了豁然的心态,不存犹疑的就扔掉了。
比起一些纯购买的物品,那些别人送的,长辈给的物品更让人取舍不得。
大多数情况我会忽略送东西的人,只看它本身有多大用处,有时候礼物让人牵绊太多,反倒失去了它原本存在的价值。
之前我常常会保留一些觉得将来可能会用得着的杂物,如果有一天用着了,就会对这种行为反复的做出肯定的心理暗示。
以至于回想起来,原来是我完全忽略了,绝大多数时候都是用不着的事实。
这就如同我在生活中的一种从众心态,对很多东西的欲望,不取决于我是不是需要,而是取决于我不能没有,万一有需要呢?
试想想,我们是不是为了那个万一,付出了太多徒劳的努力,白白分走了我们太多的精神专注。
这又会不会是一种不够自信的表现?那么不够自信的原因又在哪里?
通过一个简单的整理物品的过程,我反思了很多自己平常都不会注意的问题。
比如购物习惯,比如喜好追求,比如欲望与需求的尺度。
断舍离不是一种整理术,不是以收纳为目的的行为。
再高明的整理方法,都不可能改变需求本身的多余状态。
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理清思路,更多的是指引方向。
断舍离就是那个带你走出固有想法,放下包袱,叩问内心的引子。
让我们从精简物质拥有的角度出发,一步步达到精简思想与欲望的目标。
如果你不想时时刻刻的处在断舍离的状态中,那就要从源头上解决物品的出处。
不买,才是最有难度的一关。
购买之前请先审视物品与我们的关系,把需不需要作为购买的根本原因,而不是价格、包装、环境和欲望。
认清了这些,自制便是首当其冲的要点。
我们对于自己的控制能力,才是断舍离这件小事最终能改变我们生活到什么程度的首要因素。
繁杂久了,累赘多了,迷茫够了,都可以从身边的物质开始,对生活进行一次小小的革命,让我们肃清道路,认准方向,勇往直前。
不要把断舍离看成是一个扔东西的过程,它更多的不是让你放弃拥有,而是让你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不偏不倚,得偿所愿。
PS:无戒21天日更挑战营 | 打卡第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