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昨晚看电子书,看到了半夜。突然我就想爬起来,抱着一个小玩偶,去我曾经去过的美丽的异域,或者去作者描述的美丽的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去尽情呼吸,吸收新的一切,包括美,感受,思维,一切一切……
对于文科于人生的影响,我一直没有想通。对于职业对人的摧残,我也没有释怀。对于自己和世界的连接,我也没有搞懂。
此刻,读完后还有些恍惚,但是影影约约吸收了许多深处的感受。
人就是感性的,心被充分打开的孩子,一路才会在感受中成长。感受的是万物的表达方式,世界的各种不同又真实的模样,感受别人表达身份和感受时的方式,有意识将感受升华为理性时,光辉就会落在独特的自我,成就感的事业中。那这个人多呢魅力四射啊!
所以,我们是舍本逐末的,生命一开始,就要求孩子学习如何用工具算账,和找一份好工作!
……文学,历史,诗歌,影视,艺术,它比数理化更有创造性,创造互动,创造情绪创造感动,唤醒……我知道我为什么喜欢他们了,即使我一直努力走在数理化的道路上!
关闭着自己的感受,躲避着不去观察世界,你读了很多书吧,你知道的道理不少吧,可是你还是那么不愿意交际,那么僵硬,遇到事头脑空白……
每个道理都在你的单独细胞里相安无事,于你的生活,工作毫无瓜葛……有没有想过,你已经有了很多观点,该内化为思维,用于生活和工作了,这就是传说中的迁移能力啊!!!
今晚饭后,听英语老师推荐课程,有几句话已经打动了我,我喜欢他的课了。我突然意识到:我该观察他是如何打动我的……我一直觉得无法连接别人,因为我就从来没走过心啊!不要说观察了,就很抗拒活人哈哈……
来读读作者富有魅力的文字吧!你的感受由你做主:
……母亲一贯以审美看待事物的方式却激发了我的兴趣。她经常告诉我不同事物在视觉、听觉和感觉上的细微差异,激发了我的感受力和好奇心,让我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
…强烈的求知欲驱使我如饥似渴地学习,争取优异的成绩。老师认为我是个“羞涩的好孩子”。我离群索居,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同学给我贴上“势利”“冷漠”的标签。我不爱群体竞争,时刻沉浸在喜爱的书本、电影和电视中,总之,我喜欢带着故事的东西。在1974年,人们都认为内向不是好事,孩子需要纠正它,就像纠正龅牙或近视一样…
…这时我才明白,不管你怎么看自己,别人仍旧有不同的看法…
…惧怕不合群的后果,也害怕别人苛刻的论断。当我后来成为奋力攀上高管的职业女性时,我注意到越是微不足道的偏见,就越加阴险凶猛。你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某天,一位同事向你暗示某个偏见(关于你的性别、身高等特征)。这样的偏见不会威胁你的事业,也不会造成什么伤害,却让你异常难受。你接下来可能会奋力反击,但这只显得你防卫过度,因为这些偏见并不犯法。这样你就犯下了小题大做的错误。多年来,我渴望取悦他人,厌恶批评他人,这种作风取得不错的效果,还帮我爬上公司的高层。但我后来发现这也是我的某个阴暗面,它让我无法认清我是谁,我在乎什么。如果你一直谨守游戏规则,特别是某些不合理的“规范”,你肯定带着某种局限性。有时你会淹没在舆论的漩涡中,最终失去自我…
…第一次法国之旅在高中的岁月中,我艰难地逆流而上。只有在一些优秀老师的课堂中,我才找到温暖的心灵家园。他们打开我的视野,让我看到一个新世界;他们点燃了我的激情,让我体验到超出舒适的圣路易斯的事物。其中一个老师有着最合适的名字:浮士德。他是我的演艺老师。他热爱戏剧,说话带着辛辣的机智和讽刺,深得我的喜爱。他激发了我对表演的爱好——这是我高中三年唯一痴迷的活动。浮士德先生手中拿着剧本,吃力地走上舞台,喘着粗气。他手腕夸张地一挥,示意我的同台伙伴走到一旁。他顿了一下,擦拭眉上的汗水。接着,他让我读出男角色的台词,而他则负责我扮演的角色。我意识到,他想让我仔细体会另一个角色的内心,倾听他听到的台词,感受他对我说话时的感受。浮士德先生正在教导我在说话之前学会倾听。这个练习能让我走出舒适区——过去我只是记住自的台词,现在我突然站在他人的立场中。更具挑战性的是,当浮士德先生扮演我的角色时,我必须带着深刻的反思倾听。他不是直接告诉我怎样表演,而且让我从他人的角度观看自己,感受自己,理解别人对我台词的反应,借此提升表演技巧。这是多么不可能,我在想。这个技巧要求你既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中,同时也能从别人的角度看自己。无疑,这个小技巧能培养一种自我意识,让我们“换位思考”,既从别人的角度看待事物,也能承受各种不确定感和不适感。在随后的职业生涯中——从第一次面试,到面对庞大的观众,到成为高级执行官,做出影响巨大的决策——换位思考的能力带给我惊人的效果…
…剧场体验让我体验到各种身份,认识到进入他人世界的重要性。性格羞涩并不意味着我对别人没有兴趣,相反,我对他人异常敏感。我可以看到别人表达身份和感受时的最细微方式。由于害怕暴露自己,我对他人的生活抱着强烈的好奇心,逐渐变成一个敏锐的观察者…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