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模式:我们习惯性的想法,即组织、加工世界的方式。它决定了我们如何面对挫折、追求幸福、评价自己。它起着两个作用:塑造经验影响情绪、引起行动。它分为两类:防御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自我决定论认为推动个人发展建立在“安全感、自主性、胜任感”之上
主角刚刚引出来防御型思维,为什么单单重点突出它呢?正面讲成长型思维太多,反过来想想看清、克服前者,大概率就靠近后者了。发现它的存在是避免、改变的前提。防御性思维三大表现:僵固思维、应该思维、绝对思维。
僵固思维
“自我”太过重了。“聪明”和“努力”两种夸奖常常来自于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聪明”暗示着:人的能力相对固定,解难题只是证明你聪明不聪明;而“努力”暗示:人能力不固定,通过努力发展自己能力。前者关注自我,后者关注事件。实质上注意力被防御心态从怎样做事转移到怎样维护“我很强”的自我形象上去,一味追求“安全感”。感觉些许不安时,马上会问:我是什么样的人?别人怎么看我?我这么做是对还是错?
应对:核心是改变对待“错误”的认知。通常会是“错误发生——能力不行——别人瞧不起我——不能犯错——停留原地”。试错原本就是一种基本学习机制,当错误被等同于失败,学习便停滞了。正确看待:错误是学习的机会;突破自己不会犯错的形象;制定犯错计划接受错误。其实你没那么重要,没人会关注你。
应该思维
“他应该理解我”,“我应该得到的”......好多好多“应该”,有对外界的要求,也有对自己规定。可是外界不是为我们而设计,它不必符合我的“应该;而对于不确定的环境和不断变化的自己,每个人都随时调整着方向,小心试错前行,以前的规则又怎样成为“应该”?
应对外界:分清愿望与应该。首先,当有人说“我一定要做到!”的时候,其实并不是说一定能做到,而是说有着投入和奉献的决心。这个决心不关外在的世界,仅仅只是他自己。其次,把决心看做愿望,而不是必须要完成的事,会变得更灵活。最后,区分愿望与现实是成熟的标志,也是走出应该思维的关键。
“应该怎么谈恋爱”,“应该办健身卡”,“应该爱学习”......它的本质,用社会规则、他人期望、和文化习俗,代替了我们的自发行为。这种对行为的模仿不是努力,而是表演一场“努力”的行为艺术。同样应该思维固化了我们的思维,妨碍了真实感情的存在。
应对自我:跳出非黑即白的看法,我应该与我能够还有我愿意,三者结合才真心符合自己。每次遵循应该规则时,需要考虑三方面,单一的应该不会持续太久。
绝对化思维
“这么大岁数了,不可能改变了”,“环境就这样,我又能怎么样?”......回避情绪和抑郁情绪背后都有这种习得性无助的影子。朋友最近跟我说生意不好做,趋势无法逆转,苦苦支撑精疲力竭。这种习得性无助好像自己给自己画个圈圈,标识出危险范围——圈圈之外,久而久之自己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逐渐无路可走了。时间维度绝对化——这种事一直会发生;空间维度绝对化——到处都是这个样子;自我维度绝对化——所有事情都是针对我或者都是我的错。
应对:任何不确定性都存在,时间、空间同样也可能不存在,极少有人会在意别人怎样过活。1%概率的事情发生在旁边,并不是针对我、任何时候、任何地点。
总之,以上三种关于防御型的思维表现无时无刻不阻拦我们成长,关注事物本身。先发现它们——问题被发现后,解决方法自然而然被留心。对症抓药,也算有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