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九侯论
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一、下部脉“天、地、人”的具体位置
下部天(足厥阴脉):定位在足背内侧,具体是内踝尖上约2寸(约两横指)处,触摸足厥阴肝经的“太冲穴”附近动脉,此处是肝经气血在足部的重要输注点。
下部地(足少阴脉):定位在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即足少阴肾经的“太溪穴”附近动脉,是肾脏气血在足部的关键反映点。
下部人(足太阴脉):定位在内踝尖上约3寸(约四横指),胫骨内侧缘后方,即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穴”附近动脉,是脾经气血运行的重要监测点,因脾与胃相表里,故可同时反映胃的功能。
二、“天、地、人”对应肝、肾、脾胃的逻辑
天→肝:“天”对应自然界的“气”,肝主疏泄,能调节全身气机运行,与“天”的“气性”相通;且足厥阴肝经循行于足背内侧,其脉气直接反映肝脏功能,故“下部天”候肝。
地→肾:“地”对应自然界的“精、水”,肾主藏精、主水液代谢,是人体精气和水液的根本,与“地”的“藏纳、滋养”特性契合;足少阴肾经循行于内踝后方,脉气直接关联肾脏精气,故“下部地”候肾。
人→脾胃:“人”对应自然界的“运化、生化”,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负责将食物转化为营养,滋养全身,与“人”的“生生不息”需求匹配;足太阴脾经循行于内踝上侧,脾与胃功能相辅相成,故“下部人”可同时候脾胃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