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分使然。一时间喜爱上了古筝,一曲《千年一叹》久听不烦,也因此名得知余秋雨的《千年一叹》,下载到手机上,总觉得阅不尽兴,又记得一朋友开了一家网上书店,便电话之。朋友听后很是康慨:有,有,有,不用买,我这有几本余秋雨的书,你来拿。第二天便匆匆去取。遗憾的是他没有找到《千年一叹》,却拿了另外两本《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也好。
余秋雨先生不愧为现代文人,他渊博的才识,流利的语言,潇洒的文笔,丰富的感情,不觉得对自己的学识浅陋而深感惭愧。在他笔墨的引领下,我仿佛也随之走过敦煌的道士塔,莫高窟,月牙泉,柳侯祠,领略了把商业做的最纯粹的山西,历史悠久绵长的苏州……也似乎看到了一颗颗流浪的心和那漂泊的魂。读完一遍,竟觉得像囫囵吞枣一样的还未品味出大文豪笔下的蕴涵和甘甜。读过之后却竟还有买书之意,因为读这样的书,一遍两遍不足矣,又不能把人家的书占为己有,翻阅的多了,怕把别人的爱书翻的折折皱皱。
多年来,才憬悟到自己当年弃文从理是一个多么愚蠢的决定,当然不是后悔。当年是那么喜欢抽象世界中的原子和分子,喜欢螺旋状的DNA链,一到历史和地理课,尽管坐着端正,老师还以为我听的最认真,殊不知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如今的历史和地理水平还不及一个小学生。
说实话,平日里其实很少看书,虽然也 喜欢古词而非古诗,古诗,有种金戈铁马的感觉,而少了词句的柔转,或许这只是自己对诗和词的偏见。又不敢钻于词的海洋中,觉得词必有多情凄凉之意。觉得文化越深的人越觉得对生活有太多的遗憾,只想做个简单之人,只觉得人生短暂,怎样快乐便怎样生活,糊里糊涂度过此生。所以也不想看过多的书,这又或许是“吃不到葡萄总说葡萄酸”的缘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