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半个月到寒假,一些鸡娃家长早早就拟好了计划,我也早早拟好了,跟所有的人不一样,所有人的又与所有人的不一样。
有一类计划看着很压抑,将娃几点起床、吃饭时长等等密密麻麻写得很详细,精确到每分钟。话说,我曾经也写过挺“压抑”的计划,例如哪个时间段做什么这样的计划,虽不如前面提到的那么苛刻,但也够让人难受的。事实的结果是,娃执行得并不好。
娃只能保证某一项或两项按时间上制定的做到了,更多的是做不到。做不到,就要有个专门的人去提醒,这又成为了“控制”。
这种情况是娃在2、3年级时出现的,这样的计划也是那个时候制定的。那时的我没有读过很多育子的书,对娃也很少有同理心,并且经常用成人的思维看待她的行为,所以当我制定出这样的计划的时候,对于一个7、8岁的孩子而言未免太严苛了。
那样的计划下,母女两个人最累的是我,她因为被提醒多了,完全失去了做事的主动意识。
我认识到这个弊端以后开始做调整,但由于前期在生活上的照料过于细致,加之计划的严苛性,娃成为自主的娃又困难重重。
现在五年级了,情况在一天天改善,但是无可避免的我也会监督提醒,有时用“逼”来形容也恰当。我发现,尽管她在同学和家长眼中是个非常优秀的孩子,她也有属于这个年龄段的惰性。放大了讲,惰性又不仅仅是这个年龄段才有,人性不就是喜欢舒适吗?
我在想,她现在还没认识到“逼”自己一把的意义。想想可笑,我们成人可能到死那一天还没有过“逼”自己一把的经历。
学习,有时就是逼自己一把。尽管教育提倡建立学习的兴趣,但是学科的兴趣太难了。学习兴趣如果不是狭义的在学科上的兴趣,放大至整个人生的学习兴趣、伴随一生的学习的兴趣,那么很多孩子、很多走过学生时代的成人,也仍然保有一颗爱学习的积极的心。
毁就毁在学习的兴趣还包含了狭义上的学科兴趣,这就得在倦怠的时候逼自己一把,小学生能想着逼自己一把?这件事就成了父母的责任。
“逼”孩子这件事听着不好听,实际也确实不好。
即使做了计划,再完美,再合理,让一个10岁的小学生完完全全执行下去也是困难重重。
怎么不“逼”?
不如家长心里有个宏观计划,让孩子自己制定微观计划,这样也许执行起来就容易得多。
具体到,假期读多少本书、自学课本到哪个部分这些由家长制定,每天完成多少由娃来定。再由家长给出建议,最后磨合到娃认为的合理计划。
自己定下的事,自己就得办。
这个寒假我试试,其实我已经在试了,一个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