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几周前在课堂上被一个学生反问了一句“不然咧”(具体场景见前文《好的教育是培养真善美的气质》),作为教师的我还是忍不住复盘:我需要满足那个学生的要求,成为那类把教书仅仅当作“教书”的老师吗?
如果我的答案是“不”,那么我该如何转化以那个学生为代表的同类学生?
我还可以做些什么让语文学习变得“真实且落地”……
一系列的自我反思与追问,无非归结为一个我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即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古人对“何为教师”有着一些精辟的论述,比如“师者,人之模范也”(汉·杨雄·《法言·学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现当代教育家·陶行知)、“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先秦·《论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前人俗语,可能出自唐·《太公家教》)、“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古人的智慧早就告诉我们,教师,需要具备相对丰厚的学养,但知识的多寡不足以成为判别教师的唯一标准。
有幸作为教师群体的一员,我也有同类的看法,且我认为只是将知识复制、粘贴给学生的教师只能被称为“知识的搬运工”,不能称作真正的教师。而这也是几周前学生的反问让我觉得不舒服的主要原因:他对学习的需求是“快”,因为在他看来,知识是可以量化的东西,我之所以能成为他的老师,主要取决于我年龄上的优势,学生“想当然”地把我定义为“知识的搬运工”,以为自己只要肯下苦功、提升速度,就可以达成学习目标。
诚然,知识的学习是教学过程中重要且基础的一环,但作为教师,我希望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能应用知识并加以迁移,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认知的不同是那次事件中我和学生的根本矛盾点,且让我不仅反思了学生个人,还反思了目前教育的大环境,以及想要在目前大环境中坚持自己的不易。但是,不易归不易,只要我们敢想敢做,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自己的方法,践行自己的教学理念。
-1-师德知识是教学之基
一个假设的场景:当教师和学生真刀真枪地在考场上做同一份卷子时,教师是不是有十足的把握在分数上胜过学生呢?
对我而言,我想我未必可以全身而退。
那么,我为什么可以站在讲台上以教师之名胜任教学工作呢?因为教师不仅是靠学科知识在工作,更多的是靠专业知识在工作。
以知识为例,教师不仅要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要了解知识之间的关联以及如何在新旧知识之间搭建起一个合适的桥梁,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完成相关阶段的学习,并切身感知学习的循序渐进之法,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成为一个有学习能力且热爱学习的人。
正所谓“游泳冠军的教练不一定得过冠军”,现如今,很多教师出于主客观原因争着要做那个知识上的“冠军”,将自己的职业成就跟学生的分数、论文的篇数、荣誉的个数直接绑定,从而忽视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渐渐变成了“知识的搬运工”,不仅让自己沉浸在虚浮的成就感中,还变相传递给学生错误的学习观念,这直接导致了一些学生将学习视为敌人、仇人,或对学习深恶痛绝(以高三学生弃书、撕书或者大学生到大学后放飞自我、逃课旷课为典型例子),或将学习当作谋名求利的工具——这不是成就人的教育,而是毁灭人的教育,会让教育越来越偏离纯粹的本质,让人变得越来越虚伪狡诈不真诚。
以我曾接触过的一位老师为例,她“利用”学生录课、备赛,个人确实在专业竞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各种荣誉不断,学校也积极宣传,但就班风而言,功利性弥漫,学生很“会”为了“得到”而“争取”,但失了本真,让我为之叹息。这也许是教师的“言传身教”,也许是学生的自我选择,本无对错之分,但对学生却相当不公平,因为他们走上社会,会因善于投机而得到一时之利,当意识到不是长远之法时,往往已经备受打击或失了希望,这种对自己的根本否定,是相当残忍的,而绝大多数人,是很难有勇气承认自己的不足而下定决心去改正的——至少我接触的学生很少会自觉、自主且勇敢地迈出这一步。
再如,当看到某专家挂名的课例获得很高的奖项却在课堂落地时让学生不知所云、茫然无措时,这样的荣誉,对个人或者团队而言确实达到了预期的功利性,但对学生而言是不是一场浪费时间的体验呢?上课不是表演,不是作秀,如果学生无所得,那么教师就需要深刻反思并改进,这与是不是“专家”无关,只与是不是履行了教师的职责有关。
如上所述,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师德”挂钩的。相较于传统道德,教师之德更多体现在良善、耐心与爱心,平等、尊重、坦诚也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若能有意识地以“良善”之心“尊重”每一个学生,在日积月累中,也就无愧于教师的职业和身份了。
-2-沟通咨询是必备技能
咨询并不是心理老师的专属技能,而是每一位老师都需要掌握的必备技能。
人性是复杂的,行为的表现是多样的,知道怎样观察、了解学生,以及如何使用合适的方法让学生接受教育,是一门技术。
还以开篇提到的事件为例,上周刚好讲评学生作文,当提到过渡句、过渡段“承上启下”、“使衔接更加自然,行文更加流畅”的用法时,我顺势提到了“文如其人”,进而延申到“好好写作”、“好好说话”有助于使表达更加流畅、关系更加和谐,借了几个精巧的例子说明同样的事情,使用不同的表达方法效果完全不同,再提到那个同学当时表达的不合适,以及如果想到达到目的,怎样表达更合适——因为是幽默的表达、宽松的氛围,所以这个学生也是边听边笑,还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在后续的课程中,我明显发现他听课更认真了、笔记也记得更勤了——当然,我也有意识地完善了我的上课方式:如此良性的互动,是教育最美的样子,也是师生共进的温暖体验。
正如求生是人的本能一样,向上向善是人的本心追求。先选择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教化”的,再根据具体情况探索适合他们的沟通方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尽力而为,这不仅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体现,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见证。
-3-组织管理是关键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是协同已有资源去完成一个既定的目标,对教师而言,这个既定的目标可以概括为“教书育人”。
在我还是班主任的时候,这样的能力体现得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将班级管理得平稳有序;在我不做班主任的时候,这样的能力虽然体现得不那么明显,但却是日常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能力。
以日常上课为例,能合理规划课时、组织教学内容,这难道不是课程规划能力的体现吗?不仅如此,能循序渐进地安排课程内容,做到每阶段学习有讲有评、有学有练,这难道不是教学组织能力的体现吗?当实际教学与理想预期有落差时,能及时调整,让教学内容与现实学情相匹配,这难道不是教学应对能力的体现吗?当遇到课堂突发情况时,比如学生身体不适、情绪激动等,能做到理性应对、有效化解,这难道不是课堂管理能力的体现吗?诸如此类,对教师而言,想要拥有比较好的工作体验,组织管理能力非常关键。
然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组织管理并非聚众抱团或知识垄断。现如今,一些“专家”打着“组织者”的名号“管理”所谓的“共同体”,以利为系,造成知识垄断,让人情世故弥散蔓延——这不是组织者应有之风范,反倒是拉帮结派者的野心美化。
这让我不禁想起一次培训的经历。
那次培训的主题是国际形势与教育教学的关系。主讲专家很早便进入会场做准备工作,准备完成,她友善且谦虚地问了包括我在内的几位早早候课的“学生”的名字,这个举动让我心中暖暖的;上课过程中,她以关键词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前的国际形势以及中国在如此形式中的应对之法,让人听后为国家之强大而动容自豪;互动环节,她提问了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表达的机会……如此这般,让原先高深的主题变得落地且真实,也让在座的每一位学生收获满满——主讲专家的人格魅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让那堂课收获了所有学生的喜爱,也让我至今回想起来仍心生感动。
教师是一份职业,也是一份责任,更是一种自我鞭策的力量。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也需要完成从“职业谋生”到“责任在心”再到“自我成长”的阶梯式进步。我在路上,且我知道这个群体中至少有一批同样执着坚持的人在纯粹且坚定地摸索自己的教学之法、践行自己的教学理念——如此,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