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点,过去看这部电影时,也没发现片名信息量有这么大,题目、称呼、标签...包含着现象、形象、形容,还有“期待”,小时候我很怕期待,怕父母的期待变成控制和失望,怕朋友的期待变成情感绑架和失去自我,怕老师的期待变成放弃和淘汰,渐渐长大,外在的期待开始随着尘埃慢慢落定,期待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好像在几句埋怨过后也没出现惊天动地的后果,可是在期待与实现和现实之间,曾有过的恐惧、焦虑、委屈还是恼怒都被岁月吸收进身体里,改变和塑造着人格和性格,随之出现的是自己对自己的期待,而这份期待除了对自己理想的憧憬之外,叠加了一个结果,就是期待认可,认同,夸赞,这无疑就是儿时的“期待”带来的后遗症。
期待,仿佛一个枷锁和魔咒,使人无法摆脱“结果”沉浸于当下与自我中,带着压力,命令,审视,赌注,预判,目光始终关注着结果,不去看主体本身怎么样,也不看自家做的如何,这本身也是人的“弱点”,这一份对于“期待”的理解,使我看到了自己对他人的期待如是“惨不忍睹”,我想改变,把期待换成“祝福”,会不会好受一些呢。同样是对题目、称呼或者标签的理解,有形象的陈述和内容的形容,想一想其实还是在做现象的还原,是一种看见和尊重,没有加工和经验的强加,没有评判和猜测,这种直陈是公平和对等,是二者之间相同高度、广度的通透的空间和对话,是开放的、自由的、松弛的、共生的状态,而现实中我们往往处在一种你死我活或者我死你活的状态里,共生关系使人向往,让我又不得不消极的把这种关系归类在了乌托邦里。
弱点,在电影里触及到了主角之一迈克尔的“低智商、家庭的破碎、生活的窘迫、自卑和球场上的薄弱环节等”,也触及到了部分旁支角色所代表的人类的“自大、傲慢、无知等”,这些弱点被主角一家四口和另一部分旁支角色的温暖、善良融化和覆盖。融化的是迈克尔的弱点,用纯粹的爱、无索求、无私、接纳、尊重给了他勇气、底气和对人的信任和归属感,而这不仅仅只是主角四口单方面的给予,迈克尔本身的善良、自持和纯洁与一家四口是双向奔赴的,达到了一致和融合。
覆盖,那些自大、傲慢、无知,终归无法在一个封闭的圆里破圈,没有形成良性的关系链接,在电影里仿佛被“击败”,但依然存在,并未消失。片中的“语言”(说话、肢体动作、表情等),给了我很多的参考,主角一家四口从不刻意加工语言和行为,如果是我,也许我会小心翼翼的呵护和包容、会怜悯或刻意的特殊对待,而这些都是我自己对对方感受的加工和经验判断。
我们通过语言来表达情感、情绪,文字的运用需要自身的储备和智慧,而语气语态像火候,在边界中把控深浅、浓淡,所谓有理不在声高,一句话的能量,在于其中包含的尊重和看见,即便是淡淡的说出来,也依然有温度、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