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已经是在生活中被普遍提及的一个词汇,但它在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中,却有着更深层的解读。我在进入咨询室工作的第一课便是,共情不仅仅是情绪上的感同身受的体验,帮助来访梳理方向和目标,建立同盟关系,以及诠释本身,都是在共情。这一点,我在商场的化妆品专柜得到了宝贵的“不被共情”与“被共情”的体验。
在共读《自体心理学导论》的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了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所定义的“共情”,对共情很常见的混淆,以及共情的概念化解释。
我常常无法区分,我在共情中的体验到底是我自己的,还是别人的。科胡特对共情的定义解答了我的疑惑——共情是进入另一个人的内在体验,去思考和感受自己的能力。在共读讨论中,我们对此的共识是,分析师虽然是在共情病人的体验,但感受是分析师自己的,是自己感觉到了病人的感受,既是他的也是我的。
不同的治疗流派,抑或同一治疗流派的不同分支,对“共情”都会有不同的解释和运用。即便是在自体心理学领域中,大家说起“共情”也并不是完全统一的。理解了这一点,会让我在理解和表达共情的时候更加谨慎,同时也更开放,想要去了解关于共情的“全部”。我想这也正是心理学持续吸引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