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夏志清教授重视张爱玲以来,张的身世、文学就长盛不衰,包括她的那句话“出名要趁早”。
可仍有些人: 完美主义者和极少数心胸狭隘的小人不喜欢她,尤其是爱拿她晚年的贫苦孤寡说事。
其实没必要纠结她的晚年。最起码她活过了同时期绝大多数的作家?文人?知识分子?况且像杨绛icon、琼瑶icon这样的晚年就好吗?晚年是青年和中年的一部分,她写了《半生缘icon》、《小团圆icon》就够了,她对红楼梦的解读,文学财富,又何必纠结一个人的晚年?
是的,孤独,但是真正的孤独是什么?是深情!有句话怎么说的?情到深处人孤独!每个人都渴望救赎,科技、人文又都还有不足的地方,张是人也不是神「顶多有些文学天才」。张到了晚年,又只有一个人,孤苦伶仃,多灾多病,这很自然的,她那点纠结、焦虑甚至有点抓狂——频繁搬家什么的,比起我们每天都在感情的牢笼里挣扎,又不知道方向在哪里,失去人生的趣味,甘心做牛马,或者假装很体面……不知道强多少倍。
有的人可能不喜欢张爱玲的冷酷,高冷。有的人觉得她太冷漠凄冷了,所以不够伟大(其实是误读,要这样说《儒林外史icon》《三言二拍》《聊斋志异》等小说的趣味都不是很高,顶多带点世俗哲学在里面)。有的觉得她太决绝了,抛弃亲人故土,做法又偏激,不乱和人来往……
这就是人和人的差别了,有的人觉得独处好,有的人喜欢人来疯。有的人只有在人多的地方才能不孤独,才能实现价值,有的人独自一人挺丰盛,觉得最自在,而且也不是不能参与社会生活。
张有天赋,本身就有天才的使命,文化使者,小说家,就注定不能像普通女人那样,走传统道路。再说她没妨碍谁。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不知道如果一个人如果有了小人心性,如何去和他谈张爱玲,谈这么现代又特别的人,大小说家。那就只剩法律了,井水不犯河水就行。
她的文学作品字字玑珠、篇篇宝贝难道不好吗?反正我一接触张的小说就被吸引住了,那是有力量又有风格的语言,是我读过的小说里最流畅又最有格调的一种,而且,结合最近的了解来看,还很有深度。比如最近见人说她的《半生缘》里对父亲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既写出了他的恶,又写出了他的伪装。(拓展阅读见木灵icon的另一篇文章王跃文icon曾这样评价张爱玲,我看了内心五味杂陈)
没有绝对的幸福,也没有绝对的晚年,只有相对幸福的人生,我们看的是人,不是女娲、观音icon。
她再狂乱衰弱也只有那几年,而我们许多人一庸俗几乎是一辈子!#张爱玲#
笔者木灵 自媒体人,专写志“魔”小说~
专注「尚古风,具痴性」的文学世界
现居长沙,有小轩一爿,名不庸。欢迎有志同仁来品茶拾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