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今天继续关注应急事件应对中的微创新。
在应急事件的防范上,我觉得至少可以考虑三个方向的微创新,也就是方法、工具与协作,这三个方向其实都来源于之前的三次信息传递。
是否能够在这三个方面实现微创新,并使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值得我们每一位工作人员进行深度的思考和琢磨。
下面,我就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展开,今天先介绍其中的两个方面。
方法和流程
在前三次信息传递中,我们几乎会一直看到方法和流程的身影,无论在应对手册的编制阶段,还是培训工作阶段,方法和流程始终是至关重要的信息。
更进一步,将这些信息提炼和总结,形成更为通用的方法和流程后,并将最终渗透到每一个一线工作人员的底层思维中,这个时候,方法和流程摇身一变,形成了更为底层的方法论。
无论是处于哪个阶段,方法和流程其实都是举团队之力,全力汇总、编制及转化而成,同时也经过测试团队的全方位验证的。从最终版本颁布的那一刻起,基本就能达到万无一失的境界。
但是,对于一线工作人员而言,我们并不能仅满足于接收这些信息,因为在应急事件发生时,现场的环境是千变万化,极端复杂的,这些环境因素就像大海中的暗流一般,危险而又无法捉摸。
针对这些暗流般的复杂因素,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对现场发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度思考,并不断打磨自己在各种场景下的实践经验。
在此基础上,看看在既定的方法和流程之上,是否能够通过微创新的应用,找到更为高效、更为便捷的应对方式。
我们并不是要在应急事件的应对过程中进行这样的思考。因为在应急事件发生时,时间将变得非常宝贵,其转瞬即逝的特性往往由不得我们进行严谨而细致的思考。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应该尽可能保持现有的方法和流程不变,以成功应对应急事件为首要目标。
我们需要的是在应急事件尚未发生之前就未雨绸缪,做好准备,同时养成良好的思考和探索习惯。
我们可以抓住一切机会,在日常的培训、模拟测试,甚至在自己主动的测试过程中,在现有的标准化方法和流程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尝试,努力挖掘和探索可以创新的点。
一旦有了创新思路,那么我们就可以由自己先行进行验证,然后再去和相关人员进行探讨,并在需要时进行进一步的验证,直到确认其是有效的。
如果这样的创新通过了验证,并确定其能够实实在在地提升应急事件的应对效率,或者能够使解决问题的成本大大降低时,那么这样的创新便是成功的,是名副其实的微创新。
工具
在现代职场中,工具是不可或缺的,并且几乎成为了各行各业的标配。无论你身处怎样的岗位,总会遇到不同种类、不同用途的工具,分别扮演着各自的重要角色。
如果从宏观角度来看的话,工具的作用主要就是为了辅助我们更好地完成工作,提升工作效率,进而使我们能够将精力放在更为重要的事务上。
在我们的工作中,最常见的工具就是office软件,对绝大多数职位而言,office工具能够解决基本的文档编制、演示和数据分析问题,很多先进的办公自动化功能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效率提升。
工具也会随着职场环境和外部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进化。笔者出于工作需要,订阅了一整年的Microsoft 365产品,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明显地感受到office软件始终在进行功能迭代。
随着版本的升级,office软件使用起来越来越简便,体验也越来越高。
而对于敏捷型团队而言,协作是其永恒的主题,因此,近几年来,更为便捷的在线文档工具也应运而生。
通过在线文档,我们不仅可以随时随地在不同终端上查看文档,同时也允许具有相应权限的同事共同参与撰写和审核工作,大大提升了团队层面的写作和审核效率。
另外,在职场中,其实有很多复制粘贴、数据提取和录入等基础工作,枯燥且毫无成就感,这个时候我们又可以引入PRA数字机器人工具来帮助我们完成这些重复工作,使我们能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更为重要,也更有价值的工作上。
除此之外,工具本身是个宏观的概念,无论其呈现形式如何,无论其看起来有多么“不起眼”,看起来有多么“寒酸”,只要能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帮助,我们都可以将其看成是有用的工具。
我曾经看过一档健康类节目,上海一家中医医院为同一类病人设计了一种成本极低的小工具,这个小工具的组成材料全部选自于日常生活,但经过巧手的改装和组合,能够为病人的康复带来非常好的帮助。
后来这一小工具也申请了专利,成为了一种能够推广并惠及更多病人的重要医疗手段。
在应急事件的应对上也是如此。一线工作人员在实践过程中,只要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到流程和方法内部时,也许能够设计出各种极具应用价值的小工具。
这些小工具或是能够成为提升应对效率的点睛之笔,或是能够减少相应的应对环节,最终为做好应急事件的应对工作深度赋能。
我曾在《应急事件需要系统化看待(6):地铁事故中的人-机协作因素》这篇文章中构想了一个All-in-one式工具。
该工具的主要理念是,将远程急停开关和适用于屏蔽门的高权限钥匙置于一个小盒中,并预留各种简单的扩展口,能够在未来加入更多工具,从而提升一线工作人员在各种场景下的响应速度,这对我们来说会不会带来帮助呢?
在明天的文章中,我将就第三个方面,也就是团队协作进行说明,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