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原创: 肖培东
这是今天在教学的篇目,课堂设计如下,听着孩子们真诚稚嫩的声音,感动极了。多诵读,多体验,多陶冶。希望以后做得更好。——培东
一、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导入后,反复读。让学生个别读,整体读。
读中你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对,这首千古名篇是古体诗,句子长短参错,上两句每句五字,后两句每句六字。你能否读出各自的停顿?
对,五字句三个停顿,其句式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六字句四个停顿,其句式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再读几次,你发现前后气息有什么变化?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
好好读,能背诵吗?
好,闭上眼,先放声背读,再轻声背读。多几次。(不做多分析,好好读,自然读)
二、静心体会意境
课后思考探究题一:反复诵读《登幽州台歌》,静下心来,设身处地想象自己在古代,是那样寂寞地独自登台远眺,瞬间感到天地无穷,人生有限。试试看,你能否进入并体会诗歌的已经?是否理解诗人为何“独怆然而涕下”?(编者显然在告诉我们这首古诗的教学之道是“反复诵读”,是“体验情境”)
教师要求学生闭目感受,轻轻地读,教师可以适度给出一些旁白音,帮助学生去体验。
(注意,编者给出了“试试看”“能否”,这说明不要有太高要求,就是让初一学生去静心感受。)
学生可能会说“天地辽阔”“只有一个我”“空旷”“孤独”等等。
三、读中感悟陈子昂之“独”
那陈子昂的“独”又是怎样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呢?反复读。
明确: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反复读。
这“独”中还有什么呢?
(有悲,有无奈,有伤感,有愤懑,有渴望……)
你是怎样知道的?读(引导学生关注注解中对幽州台的解释,注意“招纳天下贤士”这几个字,很自然地让学生理会读诗要联系诗人的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顺势介入诗人以及背景)
四、读出你的“念天地之悠悠”
流传千古的诗句,除了诗人之心情,你还能读出什么?反复读。(宇宙,生命,个体,时空……不苛求深刻)
这样,总结我们是怎么读《登幽州台歌》的。
1、 联系背景去读
2、 景中读情
3、 读出“我”思
五、自读《登飞来峰》。
教师给出背景,学生反复读,尤其体会结尾两句的含义,由王安石之诗情诗心走向我们人生的启迪思考。
最后两首登临诗交错诵读,体会不同的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