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译文第一次被Gary“拷打”,原因之一是自己为了追求“雅”,而偏离了最基本的“信”,有点overstate了,这是翻译中的大忌。他一阵见血的指点给了我警醒,也给了我启发。
做翻译需要考虑语言质量,可以灵活处理译文,但是这些都是需要把握度的,首先要尊重原文,其次才是其次,不能喧宾夺主。
李长栓教授在《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中也把“信”排在第一位,作为“达”和“切”的前提。此外,李老师提出,只有通过充分理解原文(6W1H)、充分理解作者意图,充分理解读者感受以及充分明白委托人的要求,才能达到“信”的标准。“理解委托人的要求”即老师提出的关于“切”的理念中的一部分,我还是第一次读到,发现它与Gary提醒过的“服务意识”异曲同工。
在“理解”阶段,我非常敬佩李老师以及Gary的严谨。一篇提到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的文章,Gary首先切入的是高质量的背景知识(包括"Areopagitica")和原文作者的文章及行文风格,在动手翻译时也会反复查证著作和英文释义等。对比起来,我真的很羞愧。
从来好事多磨,翻译更是如此,不能急、不能“飘”。以此自勉,希望吃一堑,长一智,见贤思齐,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