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子启是商纣王庶兄,周代宋国的开创者,孔子祖先(宋微仲)的兄长,在商朝地位崇高,但在商周之交时却叛商投周,导致牧野之战中商纣王惨败。
毛泽东评价过此人:“微子最坏,是个汉奸。他派两个人作代表到周朝请兵。武王头一次到孟津观兵回去了。然后又搞了两年,他说可以打了,因为有内应了。纣王把比干杀了,把箕子关起来了,但是对微子没有防备,只晓得他是个反对派,不晓得他里通外国。”
问题在于,即便微子启反对商纣王,但他毕竟是商朝大贵族,享有非比寻常的待遇,那么他叛商投周、里通外国的动机何在?史书上说周武王“修德、仁义”,于是诸侯纷纷响应号召,难道微子启真是在“仁义”的感召下叛商投周?甲骨文出土之后,通过卜辞记载的内容,可以破解微子启叛商投周背后的神权与王权之争。
首先:唯一被雷劈死的帝王为何“射天”?
古代帝王死法众多,但唯一被雷劈死的帝王,只有商朝武乙(亶父迁岐于他在位时),《殷本纪》有云“武乙猎于河渭之间,暴雷,武乙震死。”但在被雷劈之前,司马迁记载了武乙一件事,即“武乙射天”。按照司马迁的逻辑,武乙射天似乎得罪天神,所以才会遭到雷劈。
司马迁对武乙的偏见暂时不谈,问题在于武乙为何“射天”?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王权与神权争夺权力。
根据史书记载,虞幕、大禹、商契、后稷四个人中,虞幕、大禹、后稷都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唯独商契和合五教,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其实就是巫师。因此,商朝重祭祀、重鬼神,以此统御万民,这是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于是,这也带来权力纷争,代表王权的商王,与代表神权的“贞人”集团,到底是谁说来算?
甲骨文记载:商朝国家大事商讨时,即便商王等都同意,但如果卜和筮所代表的“贞人”集团(说白了就是巫师)不同意,那么最终就不能实行,“贞人”集团显然至少有着“一票否决权”。不过,到了商朝晚期,这种情况逐渐得到转变,王权压倒了神权。
石志勇的《甲骨文金文文象关系比较研究》:“从第一期到第五期(甲骨文),这种卜辞是有变化的。在第一期,对于其他贞人的问卜,无论是吉凶,王都做判断,并予以记录。可是到了第五期(帝乙帝辛时),有关吉凶的判断不再被记载,而且吉或大吉的判断只限于王亲自进行占卜。”
由此不难看到,商朝王权始终与“无事不卜”的神权处于激烈的斗争当中,武乙面对此极为不满,想要改革此事,但面临的“贞人”阻力很大,困难重重之下,最终选择了“射天”这一极端办法。经过武乙射天改革,最终在他孙子帝乙时期逐渐压制了神权,掌控了卜筮权,摆脱了此前处处受制于“贞人”的局面。
其次,商朝贞人集团的微子启前途无望
关于微子启的职位,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史记记载“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殷之大师(或为箕子)、少师(或为比干)乃持其祭乐器奔周”,商朝灭亡之后,微子启持祭器向周武王投降,通过“祭乐之器”不难看到,微子启、大师、少师等人都是贞人集团的,掌管着卜和筮。
然而,历代商王无不渴望压制神权,拿到卜筮之权,掌握吉凶的终结解释权,到帝乙、纣王时好不容易拿到,那么又怎么可能听取巫师微子启的所谓谏言?其实,即便微子启(下图,雕像)“数谏”的不与自身利益有关,真的为国为民,纣王估计也不敢轻易采纳,因为担心贞人集团再次兴起。
因此,为了巩固王权地位,商纣王必然打压贞人集团,不用微子启这些兄弟与亲戚,而会重用一些地位低下但听话的“小臣”。在这种情况下,备受打压的微子启等巫师们,于是投靠姬周寻求更好的发展,甚至他们希望像以前商朝贞人集团那样掌控姬周。
说到底,晚商时的王权压制神权,纣王时继续打压,让贞人集团前途黯淡,为了自身利益,所谓“数谏”无果之后,于是他们纷纷叛商投周。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虽然贞人集团连遭打压,却还有不俗的力量,最终在他们的帮助下,周武王一战灭商。
可以想象的是,周武王为了拉拢贞人集团,必然会给予很多美妙的承诺,但任何一个王权,都不可能容忍神权凌驾于上,因此“美妙的承诺”必然无法兑现。事实上,周朝建立之后,继续巩固世俗王权的地位,神权就此基本烟消云散。
总而言之,在距今3100多年的武乙时期,中国爆发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王权与神权之争,最终王权开始占据上风,避免了西方神权至上的局面,但所引发的余波一直持续到商纣王时。由于内部激烈的权争,导致商朝进一步衰落,也无暇顾及远方的姬周,于是就给了姬周兴起的机会。最终,武王伐纣之后,彻底奠定了王权的无上地位,真正开启了世俗王权时代。
参考资料:《史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