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完《自己培养自己》这本书,我的内心仿佛被一股温暖而坚定的力量所触动。作为一名教龄仅2年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育的道路上还只是初学者,而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让我更加明白了自我成长对于一名教师的重要性。
书中那句“自己培养自己,是教师一生不变的修行”,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里。它不仅仅是一句话,更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生活态度。在日复一日的教学工作中,我有时会感到迷茫和疲惫,面对孩子们各式各样的问题和期待,我偶尔会怀疑自己是否能够胜任这份神圣的职业。但《自己培养自己》告诉我,每一位优秀的教师,都是在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反思、自我提升中成长起来的。
李镇西老师对“儿童视角”的强调,也让我感触颇深。他告诉我们,要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孩子的心灵去感受世界。这让我深刻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不能仅仅站在成人的角度去审视孩子们的行为和思想,更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和评判他们,不能做一个只是给出答案的老师。我应该更加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和差异,更加关注他们的内心需求和情感体验,做一个愿意倾听、愿意陪伴孩子们一起寻找解决方法的伙伴。
我深知,作为一名教师,我的成长之路还很长。在未来的教育生涯中,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深邃的思考,去探寻教育的真谛,去践行教育的使命,去成就学生的未来。

摘抄
1.李镇西的教育理念是:“朴素最美关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当好老师。”
2.用一生的时间去寻找那个让自己惊讶的“我”
3.以更加自觉的民主情怀和人文眼光带班上课
4.干干净净地做人,简简单单地教书
5.内心的宁静可以抵御外在的任何风暴
6.“4+1模式”——“四个不停”加“一片爱心”。所谓“四个不停”,即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
7.任何人的成长,都是一种自觉选择、自我培养和自我发展。
8.人才是生长出来的,而不是培养出来的。
9.只有最朴素最宁静的田园,才能长出最肥美的庄稼。
10.让理想自由高扬,让心灵自由绽放,让个性自由舒展,让思想自由飞翔。
11.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
12.“带着锁链跳舞”
13.但毕竟是经过“过滤”的——“过滤”了我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琐碎的喜怒哀乐,比如我有时“茶不思饭不想”的郁闷、“拍桌子打板凳”的烦躁、“灰溜溜”的沮丧和“气不打一处来”的恼羞成怒等等。
14.刻意的拒绝和刻意的追求,都证明你太在意了。一切顺其自然。
15.其实“名人”也好,“专家”也好,都是一种自然而然瓜熟蒂落的结果,并不是功利般“孜孜以求”的成果。当我们怀着浮躁的心去计较每一次得失,过于在乎自己是不是“名师”,到头来可能什么都会失去——这叫“多情总被无情恼”。相反,什么都别去想,只要守住自己朴素的教育心,善待每一个日子,呵护每一个孩子,岁月总会给我们以丰厚的馈赠——这是“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
16.教育的艰辛和教育的快乐是融为一体的。
17.既然是自己的选择,你在享受的同时,也要承受。
18.写作,它与实践相随,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换言之,实践是它的源泉,阅读是它的基础,思考是它的灵魂。
19.立言布道。传经送宝
20.幸福比优秀重要
21.朴素的行动,执着的追求,坚守的姿态,成长的足迹……就是最好的“解释”。
22.文似看山不喜平
23.作为班主任,一定要有强烈的教育意识,否则是失职;但“教育意识”的体现却一定要润物无声,讲故事最能自然而然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愿每一位班主任都成为讲故事的高手。
24.我曾经对“什么是好的教育”有过通俗的解说,就是“既有意义又有意思”。
25.顺着这个逻辑,我对“什么是好课”也有过通俗的理解,就是“有效”加“有趣”。
26.只有尊重能够培养尊重,只有平等能够造就平等,只有自由能够放飞自由。
27.学好语文就三点:多读(尽可能多地接触语言材料)、多写(尽可能多地实践语言技能)、多背(尽可能多地在脑海中储备祖国灿烂的古典诗文),在不断地熏陶、感染、领悟中,形成对语言的敏感(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语感”)。
28.我说“半文盲”,在一点都不夸张,包括我,尽管我是所谓的“博士”,但我哪敢说自己是“博学之士”?我中小学正值“文革”时期,哪有什么文化积淀呢?有人说我“虚心”,不,我是“心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