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是相对于真实账户而言的。
人在做决策时,有一个真实的账户,记录着真实的盈亏;与此同时,人还会在心理上建立一个账户。
心理账户与真实账户有一定的关系,它会随着真实账户而变化,但又不完全对等。
决策行为不是受真实账户影响,而是受心理账户影响的 。
而且,对于投资者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人的心理账户有很多个,彼此分割,在决策的时候没有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
决策行为不是受真实账户影响,而是受心理账户影响的 。
心理账户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传统经济学假定的情景中,理性人就不会这么做,他的决策是没有心理账户的,所有资产是统一的真实账户,他对待投资组合的风险态度是唯一的。会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来配置最合适的投资组合。
比如说,在某一风险偏好下,用一部分资金来配置安全资产,存在银行中;另一部分配置在高风险资产中,买了股票。但无论是存银行还是买股票,组合的风险和收益是加权平均计算的,是在一个风险偏好下算出来的最优组合。
然而,在实际中,人们在投资时却很会受心理账户的影响。所有的人在投资决策时都会先划分心理账户,再为每个账户设定单独的资金用途:拿来吃饭的钱绝对不敢冒险;小孩教育的储备金用来做长期投资,希望到期时的收益保证;希望暴富的钱用来炒股票,涨跌相对淡然。
心理账户由于单独核算,可以帮助人们储蓄和约束消费。
心理账户有什么问题?
其实,心理账户不仅存在于投资实践中,还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先付费与后付费,这两种情况下心理账户不同,即使真实账户相同,感受也是不一样的。
工资和福利分开发放,其实也是利用了心理账户的特点。从真实账户来看,不管是工资还是福利,其实都是个人的收入。但如果将所有收入一起作为银行存款进行发放,远不如将其分割成一个个福利发放。不同类型的福利,会让人在各自独立的心理账户中不断感受着愉快,因此福利的感觉会更高。
如何理性决策?
投资时不要对各个资产单独决策,也不要太在意单个账户的涨跌,而应该放在一起通盘考虑。
除此之外,我们又可以利用人的心理账户这一点来帮助我们决策。
比如,如果你是老板,在给员工发福利的时候就应该尽量把奖金、福利、消费、礼物等尽量分开,让你的员工充分感知各个账户的效用,提高幸福感。
总结
这一讲讲了理查德·塞勒的心理账户理论。
人的决策取决于心理账户,而非真实账户。
投资者会将资金分为不同用途,为其建立各个心理账户,并对不同的心理账户采用不同的风险态度。这样的投资决策有约束自己消费的作用,但并不是最优组合。
在生活中,心理账户也是无处不在。
我们对事物的评价可能并不取决于事物的本身,而取决于我们将其放在哪个心理账户中进行核算。
知道了心理账户与真实账户的不同,了解理性人决策应该取决于真实账户,这对未来理性分析事物和正确投资决策都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