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
阳光恣肆大方地铺展在湖面上,如锦缎一样舒展,在目之所及处不时泛起白光。没有风,整个湖如一面镜子,把天空的容颜揽在怀里。没有风,水面上颤动起了一阵粼粼的细微波光,好像有人轻轻踩着水面上的光一步一步走来。是谁在这锦缎一样轻柔的水面上凌波微步,是秋之女神从这澄碧的水面上缓步走来吗?
如果秋天是随着一阵微颸,携初起的凉意如此渡江而来,那么,最早感知秋意的,自然就是水边的芦苇了。夏天的芦苇在岸边郁郁芊芊,饱满茁壮的芦秆彰显着勃勃生机,细长柔软的苇叶婀娜着曼妙舞姿,时上时下,忽左忽右,翠绿欲滴。一只只叫不上名字的鸟儿从芦苇丛中破空而起,又箭一样射进远处的芦苇之中,起落均在眨眼之间,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不知何时开始,大自然就已经起了变化。寒露过,霜降始,原来葱绿的芦苇开始泛黄,长出洁白的芦花,在秋风里摇曳生姿,好一片新秋霜雪,辽阔清美。
第一首流传下的芦苇诗,是诗经中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在此本是起兴作用,但是蒹葭,白露,霜,构成了一个凄美的意境,加上这首诗的流传深远,芦苇也就演变成了传情的信物。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但是,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所谓“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洄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意境的整体象征,使蒹葭具有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意味。
《蒹葭》这首诗,有多种解读,在我读来,是无限缠绵的乡愁。从早秋到晚秋,矗立在水岸的芦苇,风露青青,绿叶白花,在秋深的季节,那多情的花絮纷纷扬扬,落满了滩岸草堤。我觉得《蒹葭》的作者应该来自水乡,该有多么深厚的思乡之情,以及人在他乡的倦怠之意,才会深情地吟咏芦花飘飞的苍茫水岸,思绪随风滋长,起起伏伏。在遥远的他乡,故乡的物象反而变得清晰,沉淀的心事如同轻盈的芦花,欲高飞远扬,跨越天涯。对于水乡之人来说,《蒹葭》作为一首思乡诗来解释,也是成立的。
我的南方家乡,山连五岭,水汇三江,数条大河绕城流过,河滩地里芦苇长成一道道曲折的屏障,一群群叫不出名字的水鸟停在沙洲上,一只只大船和小舟穿梭于河流的上下游,在染着夕阳金光的水面上沉浮成点点斑斓,当天渐渐地黑下来,一种青色的暮霭便弥漫滩涂和四野,连翻滚的波浪也涂上了青青的光。江风瑟瑟,水波浩渺,芦苇丛生,远接天边。归巢的鸟儿驮着斜阳回去,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如果你的家乡也有一条朝夕相伴的大河,那么,“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也将是你记忆中飘渺梦幻、离愁忧伤的那道永恒风景。一次次人生回望,千里江山寒色暮,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明月楼。
说起来芦苇成片,显示这一带水草丰茂,鱼虾丰富,如果在遥远边城,没有受到外界政局动荡的影响,将成为难得的世外桃源。在芦苇水荡,生活是有保证的,就算不同外界有过多的交易,此处总还是相对安稳富庶。春天里,十里烟柳,枝头点翠,那些自湿润的土地里蓬勃地生长出来的野菜,芦蒿,荠菜,艾草,马兰头......饱含着一股清新的青涩,一股明媚的植物气息,如河边闻到的新涨的春水气味。
采摘些新鲜菜蔬,捕捞些鱼虾蚌螺,东家烙饼西家尝,小猫儿窜墙弄瓦,大黄狗伏在树荫下,老人们捧着茶缸坐在门口闲谈,这样静静流淌的日子,不就很安乐了么?在芦苇荡中垂钓,黄昏起风时回家,听着秋雨打着屋檐,岁月何其静好。这样的生活,那是皇家门阙下的宝马香车、高官厚禄都不可比拟的。尤其在乱世生存,成功者和卑微者都如同踩在时代的流沙上一样,朝夕惶恐,哪怕是做了高官,战战兢兢,看起来锦衣华服,实际是空有其表。盛世谁愿意当勤苦的农民和隐士?但是在乱世,拥有一片宁静而自然的地域,就是天堂。被很多人忽视和轻贱的山乡生活,在乱世里,才是真正的安稳和乐土。
我们常说命如草芥,草芥指路边干枯的小草,比喻不足珍惜的无价值的东西。芦苇也是草,属于多年水生或湿生的杂草,与其他杂草相比,只是高大一些而已。古诗文中所说的“芦苇”,其实是芦、荻、苇、葭、萑、蒹等的统称。所谓草芥贱命,也可以说是形容人如芦苇。可无论在江河湖泽、池塘沟渠、低洼湿地,还是干旱区的绿洲农田、盐碱地,这贱命的芦苇都可以生长繁衍,绵延成片,生生不息。
正如西方哲人帕斯卡尔说的“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芦苇虽为柔弱小草,但却敏感而灵性,你在岸边看看风来雨至,便能了解这一点。如果一场秋雨忽至,从第一茎苇叶开始,雨声便被疏密不一的芦苇丛逐渐放大,于是雨声喧哗,倒不一定雨下得有多大。至于一场风来,摇曳的芦苇,传递着秋风秋讯,风过处,芦浪翻滚,风拂芦苇的声音萧萧细细,层层叠叠。泊舟在芦苇岸的船上人家,终夜都睡在这无尽的风吹芦苇的秋声背景中。
芦苇纤长摇曳,最能感受风的到来,古人最早的乐器,取自中空的芦苇,发出悦耳的声音。芦苇是灵性之草,最早知秋,传递着天籁。芦苇是江湖之草,承受天风雨露,安时处顺。由此我想到,乱世中,那些最早感知到时世剧烈变化的人,他们就如柔韧枝条站不住飞来麻雀的芦苇,早早地就将无关紧要的种种累赘都卸掉了。春江水暖鸭先知,秋江风寒芦荻觉。他们摇着橹隐入了雪白芦花的深处。不要担心芦苇扛不住暴风骤雨,压弯的芦苇并没有折断,只是在风中偃仰起伏而已,而那些芦苇一般风骨萧疏的人,他们随世俗沉浮或进退,与世无争,明哲保身,自甘徜徉山林泽畔,将尘世的烦忧淡忘。
古老的《诗经》中有言:“谁谓河广,一苇可航。”后人以之来比喻人的处境是被局限的,但思想可以远航。真想到江畔感受飒飒秋风了,看蒹葭吐蕊,芦花散作漫天飞雪。似雪芦花,为明净秋水,增了颜色和生机,起了延绵和余韵。当万顷空江著月明,秋月的流光更为灰白色的花穗染上点点晶莹,空灵得不似凡尘之物。倘若置身其间,想必一定会有飘飘欲仙之感。随风飘荡的芦花有一种轻柔的美,它们的确是自然界脆弱的东西。然而你走近芦苇丛旁,驻足,用心聆听,就听见了风在芦苇间穿行的声音,那柔和的声音,宛如天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