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7.33)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通译】
孔子说:对于书本知识,我和其他人知道的差不多。对于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是没有做到的。”
【学究】
孔子在那个年代能读到的书几乎读到了,毕竟那时候留存世间的书是不多,所谓汗牛充栋也就是一大批竹简,和现在纸质书相比,也就没有多少册,所以古时惜字如金,文章言简意赅,不浪费半点笔墨。孔子这样说并不为过,据现在考证,能读书多于孔子的人的确难以寻觅。
那么比起实践来,那就不能用书本知识来衡量了,必定需要通过实践验证来通释道理,没有循证的知识只是知识,而非真理。故此孔子实在不敢说自己实践比人家多。老子就简单表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高明多了。
【原文】(7.3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通译】
孔子说:“如果把我说成圣贤仁人,我那里敢呀?如果不厌其烦,诲人不倦就为了接近圣贤仁人,也正是我努力的呀。”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弟子不能学到的精神。”
【学究】
树立以孔子为首的儒学思想,在当时要获得大众认知,就要做广告,也要包装,把孔子包装成圣贤仁人以便于传播仁德礼仪。那么孔子对这种做法实在是不敢担当,于是就说了这样一番话,以明确自己的实际思想。孔子只希望通过自己身体力行,诲人不倦教育来传播儒学思想。
公西华听孔子这么一说,就觉得不好意义了。当时没有微信,也没有电视机报纸等,传播学问的确不容易,孔子只有带领弟子周游列国,随走随学随传播,做到口碑相传,不断记录,形成一种文化和学习的范本,至此才有如此经典。可见孔子最懂广告最高境界就是口碑。
【原文】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通译】
孔子病重,子路向神祇祷告。孔子问:“有这回事吗?”子路回答说:“有的呀,《诔》文上说:为你向天神地祇祷告。”孔子说:我已经祷告很久了。”
【学究】
古时疾为急病,病为重病,疾病就是非常严重的病。那时候生病要么自愈,要么向神祇祷告,吃药看病并不多见,都说神农氏尝百草有中医药开创,也并不普及。子路担心老师身体就向神祇祷告,希望老师快点好起来。
孔子知道这事后就问子路有没有这回事,子路借《诔》文来说可以通过祷告消除疾病。孔子回答也很精妙,这种祷告的做法我早就试过了,根本不相信,所以才有敬鬼神而远之的说法。至于孔子为自己还是为他人祷告就不得而知了。
【原文】(7.36)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宁固。”
【通译】
孔子说:“奢侈就会越礼,节俭就会寒碜。与其越礼,不如寒碜。”
【学究】
孔子提倡生活俭朴,反对铺张浪费。那时候诸侯越来越多,战争也频繁四起,当时生产力又低下,所以一浪费就会饿蚍四野,而孔子又不是特别提倡科技发展的思想家,为了社会稳固,就提倡节俭生活。
当然奢侈不但会导致浪费,也会出现攀比,也容易越轨礼制和养成贪婪的性格,因而孔子竭力反对,宁愿生活寒酸一点也比浪费来得好。而实际上这种现象从未断绝,这也是农耕文化形成的贪污之风,看看今天的社会现象就一目了然了。
孔子警言无人听,也是另一种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