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一条旧腰带,凝视许久,在脱手扔进垃圾桶的那一刻我停下了,在那一瞬间无数记忆一一浮现在了眼前。它跟了我十二年,跟了我十二年呀,这样的声音也不停的在耳旁回荡,久久不能散去。不知道这是自作多情在作崇,还是物品灵魂的复活,旧物总让我不舍,让我怀旧,让我想要留住所有记忆。
手机用时间长了总会提示内存不足,我就亲身经历了这的场景:好多次手机的通知栏上弹起绿色标识,带着查阅微信消息的喜悦拿起它,到头来却发现是“系统空间不足,部分功能无法正常使用”的提示。按照常规思维当然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次次的清缓存,又一次次的试图干掉垃圾,最终都只是治标不治本,没过个三五天的就又不行了,然后便痛下决心要把所有没用的软件全部卸掉,可又觉得它们都像是自己的亲儿子一般,总也舍不得,于是犹犹豫豫的放弃了,终于在一个偶然的瞬间我误点了恢复出厂设置,而后在万般无奈下,于这片被清理后的沃土上下载了三四个常用软件,忽然发现被破坏后的体验依旧良好,这时我才意识到原来那些感觉中的必须本就不那么必要。
还记得十一年前刚刚独自去县城上中学时,每半个月放一次可以回家的假。所有人都一样,总会在回去的前一天晚上往书包里塞上几本书,美其名曰是为了学习。我当然也不例外,只不过在选择时显得比一般人犹豫,总觉得语文需要阅读,数学需要复习,历史需要背诵,政治需要研究,就这样我把所有的书本都带回了家,结局或许你已经想到,那就是书包亚根就没有被打开,比这更可怕的是这些书我来回背了三年。我不知道书包很重吗?我知道。我不知道它们基本不会被翻开的事实吗?我也知道。后来我想了一下为什么,为什么明知道不明智还要做愚蠢的事。其实这就和人们在手机满电时也要背个充电宝一样,本质上解决的是不安和焦虑,或许这些本来都没什么必要,但却在抉择间困扰着每一个人。
我在刚开始撰写简历时总是觉得写的内容越多越好,等完成后才发现这根本就不是什么简历,分明就是简化了的人物传记,在投递出的一次次碰壁后,我终于领悟到,其实没有多少人愿意去了解你那平凡且并不璀璨的人生。记得以前在学校时,不偏科且成绩都在中上的同学总会受到老师和家长青睐,事实上它们也能在历次考试中吃尽甜头。单科勇士们就悲催了,一次又一次的像烈士一样战死沙场,被体制内的升学所遗弃。直到有了找工作的经验后才明白,那面面俱到的所谓“完美”反倒可能是平庸的代名词(达芬奇一样的通才除外),而聚焦到一点的突出反更容易形成优势,或许在别人眼中看到的永远不是你拥有什么,而是他们想要什么。
怀旧是存量的天使,又是变量的恶魔。而现状取决于存量,未来决定于变量。现状转瞬即逝,未来亘古绵长。也许对于怀旧的人,忘记就意味着背叛,忘记也意味着恐惧,这种情况下,保存承载记忆的人或者物便成为了缓解恐惧的镇痛片。还有那些面面俱到的准备,以及那些无脑的多元化扩张,其实也都是对可能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和焦虑。那么我们又如何寻求存量与恐惧间的中点,找到极简方式的平衡呢?我想至少有一点,就是当云技术的发展达到一定高度后,那些珍贵记忆能够永存云端,可以随时回放,那些知识工具可以储备云端,可以随时可以搭建时,趋利避害的人们便会自然而然的减少存量,投入极简方式的怀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