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看了一部法国电影《将来的事》,主角是一位40多岁的中年女人。
主人公娜塔莉给出版社写书,在大学里教哲学,还培养出了几位作家。她有着看似美满的家庭,丈夫跟她一样也是位哲学老师,他们有一双儿女。娜塔莉的母亲年轻时是个模特,如今有点神经质,时不时的小题大做,折腾找茬,就为了女儿能多过来看她。母亲住到养老院以后,有人照顾,似乎省了娜塔莉不少事。
娜塔莉的世界突然间崩塌是因为丈夫出轨,而且还是儿女发现后告诉娜塔莉的。她知道以后没有哭闹、没有撕扯,简单的跟丈夫交流后决定离婚。
丈夫把巴黎的房子留给了她,自己去乡下祖父母留给他们的度假屋。儿女们也成年了,父母一离婚,孩子们就纷纷从家里搬出去。这时候养老院传来消息,娜塔莉的母亲去世了。出版社也决定不再跟她续约,她觉得无所谓,和离婚、失去亲人相比,这点小挫折已经打击不到她了。
母亲走后,娜塔莉陷入了怀疑和焦虑,不知道该何去何从。25年来,她一直辗转于女儿、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婚姻骤停,儿女离家,让她不知如何继续这种生活角色的扮演,她陷入自我身份的危机之中,因为似乎谁都不需要她。
那么除了女儿、妻子、母亲、老师和作家,她还能是谁呢?
她最后一次去了跟丈夫孩子每年假期的乡下小屋,从那里整理出一小包东西,带上她最喜欢的两本书出发了。
她的学生法比安接她到山里的农庄。一路上车里播放着乡村音乐。这让她想起,在25年的婚姻中一直都是丈夫在调台,挑选车里播放什么音乐。
现在她的丈夫离开了,母亲也去世了,她重新找到自由,完完全全的自由。按部就班的生活了几十年,这种突如其来的自由让娜塔莉很不安。
当娜塔莉想要回巴黎重新回到往日的生活节奏中时,她的作家学生法比安戳穿了她,指明她面对生活的无力感。
法比安对娜塔莉说:“你在意自己每天的一举一动,不让它损害你的价值标准。你无法接受不按理智出牌,你相信自己能控制一切,直到你的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
在法比安看来,娜塔莉一直以知识分子自居,用知性的准则指导自己的举止并努力维护这种形象,她想让所有人都觉得她自己就是个知识分子,这样才让她舒服,才不会危及自己。
然而娜塔莉的保守和矜持,让她面对生活突变时手足无措,她并不真的了解丈夫的想法,也不认为除了扮演知性、和顺的妻子角色之外,还能跟丈夫交流些什么。
当她坐在公交车上无意间看到丈夫和情人在一起笑得那么开心时,她也忍不住笑出声了,那种久违的真实,在娜塔莉身中太少太少。哪怕是在丈夫面前,她也不能自然而然的呈现自己的真实情绪。
她不知道该如何向他人寻求帮助,待在山居小屋里一想到自己独自一人面对生活,她只能自舔伤口,独自一个人哭泣。
影片的结尾,已是娜塔莉从乡下回到巴黎一年后,她招待孩子们来家里吃晚饭。
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当了外祖母的娜塔莉终于明白,生活才是最深刻的哲学,虽然生活总是让人猝不及防。
在怀疑过、焦虑过、彻夜痛哭过之后,娜塔莉终于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悠闲自在,从容优雅的阔步前行。
我是布拉格向北,一名瑜伽士,英文旅行博主,目前在加拿大读博士。 无论你想成为瑜伽导师,还是单纯的喜欢瑜伽,欢迎关注瑜伽教练养成记。
这里记录了我学习瑜伽的心得。它还是一本瑜伽旅行笔记,记录我在世界各地发现的达人故事和生活智慧。万物生灵皆有灵,我希望把知识转化成善意带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