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课堂》读后感
暑期,又一次拜读张懿老师的《中国好课堂》一书,不同于寒假时期的囫囵吞枣:从目录入手,五章内容,最吸引我的还是第三章《好课堂的呈现形态》。
从导入、提问、交流、小结四个方面指导我们应该怎样做,也不难看出,这其实也是一节完整课的几个环节:巧妙导入、智慧提问、精彩交流、精辟小结。四小节的标题精准简练的告诉我们,每一步应该注意的关键点在哪里。
导入,作为课堂教学重要一环,运用一定的方式恰如其分的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在导入新课和设计导语时就需要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多思考,多创新,同时,还应遵循必要的原则:
1.符合教学的目的性和必要性。
2.符合教学内容本身的科学性。
3.符合学生实际认知的规律性。
4.符合课堂特征的针对性。
看似简单的几句话,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这就对老师备课有了更高的要求,校内培训时学习的:备课标,备教材,不就是在提醒我们一定要熟悉掌握一节课的课标要求,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学习目标,备教材也是如此,作为数学学科的老师,现在普遍的现象就是,如果一节课很简单,或许只是老师认为的简单,我们会直接把结论给学生,然后告诉他们,遇到这样的问题时直接用结论就可以,久而久之,我们教出来的孩子从来不会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依据又是什么,然后我们会发现,自己教出来的孩子越来越笨,可是真的是孩子们笨吗,找找原因,是懒造成的,因为他们从来不动脑思考,或者说,他们根本就不会动脑思考。比如,在三角形高的画法时,这是七上的内容,但是孩子们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学过三种三角形高的作法,小学时,钝角三角形的高就是很多孩子迷茫的地方,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老师也是讲的精疲力尽还总有几个所谓的不开窍学生一直做不对,所以,在七年级的这个环节时,我没有让他们直接去动手操作,而是拿出教材,认真、反复的读: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你是怎样理解的,在所有人都能表达出自己的理解时,再拿出钝角三角形,这个时候,以前不会作高的,现在会做了,以前会作高的,现在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了。所有的答案都在教材中,只是我们忽略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只想着让学生多刷题,题做的多了,见的多了,自然就会了,却忘了一句:“根基不牢,地动山摇”。
导入时还应遵循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也就是我们在备课时还需要备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备学生。这是很多老师包括我自己很容易忽略的一个点,现在的学生,其实是一个很矛盾的个体,他们能说着我们听不懂也不了解的二次元语言,也能从短视频中获取一些让我们看来毫无营养的一些无用信息,感觉他们懂得很多,但是,当真正和他们聊聊传统文化又会发现他们一无所知,因为他们从来不阅读,或许用他们的话说,没时间阅读。这样一个个矛盾的个体无形中也为我们的工作增加难度,所以,备学生也是我以后在备课环节中多下功夫的一个点,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
《中国好课堂》真的是一本很不错的著作,没有华丽的辞藻,满满的干货硬货,我希望自己在暑期能读懂读透这本书,并能运用到实际中去,打造属于自己的好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