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438,10-7-1,万章章句下7-1》
【万章曰:"敢问不见诸侯,何义也?"孟子曰:"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郊野之臣,皆谓庶人。庶人不传质为臣,不敢见于诸侯,礼也。"】
今天是丁酉年己酉月丙辰日,八月初七,2017年9月26日星期二。
传,是相通的意思。质,是相见所执之物。
万章问,读书人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行道,要想行道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得到任用,那似乎就该积极行动多方交际,接近领导,得到赏识,获得任用。可士人却守着志向节操,不肯谒见诸侯,请问这是什么道理?
孟子说,首先这不是出于妄自尊大,而是因为这么做是无礼的行为,与自身的身份不相符。
在见诸侯这件事上,有两个身份,一种庶人,也就是没有官职的平民,一种是在职的官员。
平民又分为两类,一种叫市井之臣,也就是生活在城里工商手工业者。一种叫郊野之臣,也就是生活在城外,以农林牧渔业为生计的人们。
在见诸侯这件事上,平民和官员的区别是什么呢?孟子指出了一个道具用以说明:质。
这个"质",是贽。贽有两个含义两个作用。第一个含义是古时求职官员,初次见面时的见面礼。第二个含义是古代官员平时工作中的一个道具。贽是上下结构,上面一个执,下面一个贝,意思就是手里拿着一个贝,贝是象牙的意思,把它做的一个长方形的道具,干吗用呢?相当于现在汇报工作时使用的笔记本,用以记录事项和要点,第一,别拉了该汇报的事项,第二,别忘了该说的要点。既不能耽误事,也不能啰嗦。这个象牙板往眼前一竖,就是提示板了。所以,这个贽字,跟官员的生活息息相关。
孟子说,在见诸侯这件事上,平民就是平民,官员就是官员,对自己的身份认知要清楚。如果自己是官员,就不能和平民一样,要有官员的担当;而当自己是平民时就不能假装已经是官员了,更不应该模仿官员的做法。官员经过了正式的选拔仪式,取得了正式资格,也有正式的会面规则,这些通过"执"这个象征物,充分体现出来了。
如果作为平民,跳过这些过程直接谒见国君,就是事实上的对官员的不敬,把一件严肃的事情当成儿戏,把行道这件庄重的使命视同轻尘,这是多大的讽刺啊!寒窗读书十年,立志行道济世,却连规则和自律都搞不定,这是多大的讽刺啊!所以,真正志在行道的读书人有一颗"不敢之心",敬重规则,修己安人。所以,虽然满腹经纶,虽然志在行道,如果没有经过"传质"这样一种正式的仪式,"不敢见诸侯",这是"礼",是自我内心深处对规则的敬重,是具备遵守规则能力的素养体现。
有人问,行不由径守规矩,吃亏怎么办?
吃亏就吃亏。志在行道的人,如果连亏都吃不住,行什么道啊。只要不怕吃亏,很多事就没那么纠结。简单了,也正了。
【学习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