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河南程氏文集·表疏·请修学校尊师儒取士劄》)明道先生言于朝曰:治天下以正风俗、得贤才为本。
这一条摘自熙宁元年明道先生作为监察御史给皇帝的一份奏疏。明道先生认为,治理天下以正风俗和得贤才两项最为根本。
宜先礼命近侍贤儒,及百执事,悉心推访,有德业充备,足为师表者。
礼命,礼聘与任命。意即先礼聘、任命负责选拔师者的人。
近侍贤儒,近侍中的贤儒。
执事,官员。
推访,查询,查访。
德业,德行和才学。
明道先生说,应该先礼聘、任命近侍中的贤儒,督促各部门官员,悉心查访朝野人士,从中举荐德才兼备,足以为人师表的贤人。
其次有笃志好学、材良行修者,延聘敦遣,萃于京师,俾朝夕相与讲明正学。其道必本于人伦,明乎物理。其教自小学洒扫应对以往,修其孝悌忠信,周旋礼乐。
延聘,指朝廷正式召用;敦遣,指对那些淡泊名利,不愿出仕的隐士,当地要恳切的说服他们奉诏进京。
俾,使。
明道先生说,接下来,发现有笃志好学,才学高、品行美好的人,朝廷要从中延聘,地方官员要积极配合,把他们集中在京师,使他们在一起研究探讨,阐明什么是真正的学问。其主旨必须以人伦秩序为根本,彰显万事万物之事理。教学内容从洒扫应对的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培养孝悌忠信的高尚品德,学会人际交往之道及其礼乐制度。
以上讲的是,准备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相当于集体备课,形成统一教材。
其所以诱掖激厉、渐摩成就之道,皆有节序,其要在于择善修身,至于化成天下,自乡人而可至于圣人之道。其学行皆中于是者为成德。
诱掖,引导提携。
激厉,激励,勉励。
渐摩,浸润,砥砺。
择善修身,指诚意正心修身;化成天下,指齐家治国平天下。
成德,盛德,所谓盛德,必能成就他人之德。
明道先生说,教官对学生的引导、提携、浸润式教育、磨炼,直至培养成才,都要有规范和顺序。其主旨在于培养学生修身从善,直至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即使是普通的乡下人也有机会成为圣人。学养和品行都符合这些条件的教官,实在是成德之士了。
以上讲教学方式和教学理想。
取材识明达、可进于善者,使日受其业,择其学明德尊者,为太学之师,次以分教天下之学。
明道先生说,选取那些材质和见识明白晓达的、有巨大潜力、一心向善的,让他们每天有机会接受成德之士的教诲,再从中选拔学识通达、德行高尚的人作为太学的老师,次一等的则调派道各地去教学。
以上讲教师队伍的建设。
择士入学,县升之州,州宾兴于太学,太学聚而教之,岁论其贤者能者于朝。凡选士之法,皆以性行端洁、居家孝悌、有廉耻、礼遜、通明学业、晓达治道者。
宋初,州县不立官学,仁宗庆历四年,在范仲淹的建议下,才开始有县学和州学。
宾兴,周代举贤之法。谓乡大夫自乡小学荐举贤能而宾礼之,以升入国学。
性行端洁、居家孝悌、有廉耻、礼遜,属于品行范畴;通明学业,指学业成绩优秀;晓达治道,指熟悉治道。
选择乡里优秀青年进入县学,再选拔升入州学,再选拔进入太学,对从全国选拔上来的这些有些学子在太学进行集中教学,每年对他们进行考评,那些贤者、能者将被推荐给朝廷。
各级人才的选拔标准都必须符合三条标准,一是品行端正高洁、在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有廉耻之心,谦逊有礼;二是学业成绩要优秀;三是对治理之道有透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