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思录读书笔记112

4.7

(《河南程氏遗书·端伯传师说》)明道先生曰:若不能存养,只是说话。

只是说话,即口耳之学罢了。读书如果不能反诸己身,存养心性,那就只是口耳之学,对自己没有丝毫帮助。

4.8

(《河南程氏遗书·端伯传师说》明道先生曰)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欲人将已放之心,约之使反复入身来,自能寻向上去,下学而上达也。

《孟子·告子篇》: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论语·宪问篇》: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圣贤千言万语,指各种儒家经典,也指圣人从各个方面阐述天理人伦之道。

反复入身来,一指从不同的方面把心收回来,二指已经收回来的心,因懈怠又放了出去,需要再收回来,这就是阅读圣贤之书的作用。

下学,指一切具体的学习活动,比如学习圣人经典、学习政事、学习孝悌之道、学习交友等等。

上达,通达于天道。

下学而上达,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细节到普遍的升华,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这主要讲的是致知。

明道先生说,各种儒家经典,圣人不厌其烦地从各个方面阐述天理人伦之道,无非希望学者将那放逸之心,加以约束,使其回归本性,能够收心,智慧自然就增长了,这就是下学而上达。

4.9

(《河南程氏遗书·端伯传师说》)李吁问:“每常遇事,即能知操存之意。无事时如何存养得熟?”曰:“古之人耳之于乐,目之于礼,左右起居,盘盂几杖,有铭有戒,动息皆有所养。今皆废此,独有理义之养心耳。但存此涵养意,久则自熟矣。敬以直内,是涵养意。”

李吁,字端伯,世称缑山先生,从学于二程,记录二程语录,编为《师说》。

《孟子·告子篇》: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操,持守,就行为而言。存,保持,就结果而言。操存,即日常视听言动都能恪守礼义,从而保守本心不失。

盘,澡盆。盂,酒器。《大学》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几,桌案。杖,手杖。铭,指刻上铭文。戒,是铭文的主题,提醒人们时时不忘操存。

李籲问:“每当日常生活中遇到具体事情的时候,我能懂得此时需要恪守礼义,以存养本心。那么没有事情的时候,又该如何存养本心呢?”

李籲的困惑在于,有事的时候,可以在事上操守以存养,没事的时候,缺了操持的对象,没有了着力处,该如何存养?

明道先生说,在古代,人们利用礼乐来存养心性,日常生活起居不忘存养,身边环境到处刻有铭文以提醒自己存养心性,也就是说无论静处时还是活动中都注意存养。如今,这些做法都没有了,唯独依靠读书明义理来存养心性。关键是要时时牢记涵养心性的意识,坚持久了,自然就习惯成自然了。所谓涵养的意识,就是已经所谓的“敬以直内”,始终怀着恭敬戒惕之心,内心就不会偏离正道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钱穆:宋代理学三书随劄-近思录上下4存养 (4)上 第四目存养。《中庸》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儒家言人道...
    琴诗书画阅读 3,717评论 0 0
  • 2.58 (《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刘元承手编》伊川先生曰)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涵养,即存养心性,涵养须是...
    乐德乐阅读 4,059评论 5 65
  • 学圣贤 2.9 (伊川《周易程氏传·大畜传》)人之蕴蓄,由学而大,在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
    乐德乐阅读 4,079评论 2 64
  • 2.84 (张载《正蒙·中正篇第八》横渠先生曰)仲尼绝四,自始学至成德,竭两端之教也。意有思也,必有待也,固不化也...
    乐德乐阅读 3,821评论 1 65
  • 2.30 (《河南程氏遗书》卷六明道先生曰)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二之则不是。 明道先生说,谈论人的...
    乐德乐阅读 3,973评论 1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