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河南程氏遗书·端伯传师说》)明道先生曰:若不能存养,只是说话。
只是说话,即口耳之学罢了。读书如果不能反诸己身,存养心性,那就只是口耳之学,对自己没有丝毫帮助。
4.8
(《河南程氏遗书·端伯传师说》明道先生曰)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欲人将已放之心,约之使反复入身来,自能寻向上去,下学而上达也。
《孟子·告子篇》: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论语·宪问篇》: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圣贤千言万语,指各种儒家经典,也指圣人从各个方面阐述天理人伦之道。
反复入身来,一指从不同的方面把心收回来,二指已经收回来的心,因懈怠又放了出去,需要再收回来,这就是阅读圣贤之书的作用。
下学,指一切具体的学习活动,比如学习圣人经典、学习政事、学习孝悌之道、学习交友等等。
上达,通达于天道。
下学而上达,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细节到普遍的升华,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这主要讲的是致知。
明道先生说,各种儒家经典,圣人不厌其烦地从各个方面阐述天理人伦之道,无非希望学者将那放逸之心,加以约束,使其回归本性,能够收心,智慧自然就增长了,这就是下学而上达。
4.9
(《河南程氏遗书·端伯传师说》)李吁问:“每常遇事,即能知操存之意。无事时如何存养得熟?”曰:“古之人耳之于乐,目之于礼,左右起居,盘盂几杖,有铭有戒,动息皆有所养。今皆废此,独有理义之养心耳。但存此涵养意,久则自熟矣。敬以直内,是涵养意。”
李吁,字端伯,世称缑山先生,从学于二程,记录二程语录,编为《师说》。
《孟子·告子篇》: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操,持守,就行为而言。存,保持,就结果而言。操存,即日常视听言动都能恪守礼义,从而保守本心不失。
盘,澡盆。盂,酒器。《大学》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几,桌案。杖,手杖。铭,指刻上铭文。戒,是铭文的主题,提醒人们时时不忘操存。
李籲问:“每当日常生活中遇到具体事情的时候,我能懂得此时需要恪守礼义,以存养本心。那么没有事情的时候,又该如何存养本心呢?”
李籲的困惑在于,有事的时候,可以在事上操守以存养,没事的时候,缺了操持的对象,没有了着力处,该如何存养?
明道先生说,在古代,人们利用礼乐来存养心性,日常生活起居不忘存养,身边环境到处刻有铭文以提醒自己存养心性,也就是说无论静处时还是活动中都注意存养。如今,这些做法都没有了,唯独依靠读书明义理来存养心性。关键是要时时牢记涵养心性的意识,坚持久了,自然就习惯成自然了。所谓涵养的意识,就是已经所谓的“敬以直内”,始终怀着恭敬戒惕之心,内心就不会偏离正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