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继续学习《超级符号原理》
把我的理解压成一句:购买理由是“铁打的营盘”,产品是“流水的兵”。产品的一切迭代,都应围绕并兑现那条购买理由。
一、从消费者角度
消费者最终“用脚投票”的是购买理由,不是零件或参数本身;参数只是支持那条理由(拍照好看/上网更快/更护眼)的证据。
先叫座后叫好:先让人买单,再在使用后“叫好”,并愿意替你叫座(口碑转述)。若购买理由与实际体验错配,复购会先掉头;错配多次,购买理由的魅力清零。
风险提醒(中性表达):市面上曾出现针对某些酱油品牌“××天晒制”、某些餐饮品牌与其家庭/健康定位的舆情质疑(未独立核实)。这些争议再次说明:承诺一旦与体验不合,信任消耗极快。此处仅作通用原则说明,不评价个案真伪。
二、从商家角度
后工序引受(营销先行):先确立能打动的购买理由,再反推包装、广告、最后到研发/工艺。
产品开发的“任务书”=如何让消费者更快、更强地感知到这条购买理由。
管理产品生命周期=以购买理由为起点与终点,不断强化其能量,实现“少干活,多挣钱”。
我的实操体会(牛霸霸牛腩煲):
我们承诺“肉多料足”。当把牛腩切块更大、摆盘更直观后,消费者的即时感知显著增强——这证明兑现还要“可感知”,否则再高成本也等于“做了但没做”。
三、从产品角度
产品是手段,购买理由是目的。产品可迭代、上新、汰旧,但那条恒定的价值主张必须被持续兑现。
好案例:“晒足180天,厨邦酱油美味鲜”这类恒定的购买理由能反哺多个品项的起落,形成“营盘养兵、兵又养营盘”的正循环。
结论
品牌承诺购买理由,产品兑现购买理由。
违背购买理由带来的不是“差评”而是不再购买。
让购买理由可被第一时间感知与转述,比单纯“做到了”更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