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爱慕虚荣的女人,为了参加舞会向朋友借了一条钻石项链,结果项链丢了,为此她付出了十年的艰辛来偿还,而十年后,她从项链主人那里得知,那条项链是假的。
《项链》是莫泊桑的经典作品,也是中学语文的重点课文,记得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语文老师摸着头顶稀疏的白发义正言辞深恶痛绝批判了万恶的资本主义制度以及在这个环境下女人们可恶的虚荣心。时至今日,老师漂浮在空气中的吐沫星子似乎还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二十年过去,仍然鲜活如昨日。
但是这篇课文触动我的倒不是资本主义这种玄妙的词汇,而是同为女性的悲悯感,虽然那时候自己也就十多岁,但有些根植于基因中的东西确实和年龄是没有太大关系的,现在回想起来这个故事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的诸多人生选择。
先说一下当时学完项链以后,我总结的人生智慧,嗯,青春期的女孩总是需要一些人生智慧来傍身,当然都在老师让记住的中心思想之外。
1. 不能轻易向别人借东西,尤其是超出自己偿还能力的东西,比如借钢笔可以,但是借同学的随身听就不行,风险太大,而自己偿还能力不足。(因此后来错过了贷款囤房的暴富机会)
2. 踏踏实实在自己身份匹配的圈子里生活,别妄想攀高枝儿,一时风光的代价可能要折腾进去半生的安稳生活。(导致自己总是刻意和牛人保持距离,后来发现,要勇于结交比自己优秀的人,才能一直成长。)
3. 找一个能共患难的老公很重要,虽然女人弄丢了昂贵的项链,但是他老公她共同承担,她鉴定珠宝的眼光不行,但是选男人的眼光很行。(还好确实找到了这样的老公,欣慰之一。)
4. 一定要好好学习,做苦力太辛苦了。(虽然好好学习了,但是发现写字楼里电脑前的流水线只是换了种方式的苦力而已。)
以上是项链这个故事对一个女性的人生影响,但,这都不是重点。
重点是,今天无意间翻到了毕飞宇对项链的解读,让我神识一颤,虎躯两震,原来,那些年我们可能都没有真正读懂这个故事。
分享三个触动我的视角:
1. 契约精神
在故事中,发现项链丢失,马蒂尔德和丈夫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偿还,“借东西要还”,他们虽然窘迫,但是践约的决心和行为没有一丝动摇。一对普通夫妇,也是社会公民,他们身上具有基础的普世价值观--对契约精神的无限忠诚。不管莫泊桑对当时法国的社会形态有多少不满,但是在1884年的法国,契约精神还是在的。而正是这样的社会背景,才让这个故事从始至终能立得住。
2. 社会形态
在故事中,1884年的法国,一条钻石项链需要一个家境尚可的小公务员家庭节衣缩食用十年的时间偿还。换句话说,一条钻石项链可以维持一个中产家庭十年的生活,从这个角度看,1884年的法国是正常的。可以对比一下今天的购买力,一条钻石项链能干啥?可能连学区房首付都凑不够。
一个良好的社会结构是什么样的?社会学家普遍认为应该是橄榄球形的,即富人和穷人都是少数,中产是主力,如果一个社会越来越趋近沙漏型,那么社会稳定性就会出现问题。
3. 文化适配性
毕老师做了一个无聊至极的小实验,他把故事中的人物和地点都换成中国人,然后再读这个故事,发现哪儿哪儿都不对了,甚至完全无法成立。
比如在我们的文化习惯中,下属去上司家里做客,一定会低调而得体,不会想着要戴个大钻石项链出尽风头,如果确实需要一个这样的项链,A货种类款式全得很,不需要找人借,再比如项链丢了,可能会先打个招呼,问询价格,然后想法子,甚至,即使真的要还,对于一个公务员来说,可能完全不需要妻子出去做苦力,嗯,你懂的。
所以,即使是小说,它也有其特定的文化土壤,适配其土壤的故事逻辑才能让故事本身具有说服力。
最后引用毕老师的一个观点:小说是公器,阅读小说和研究小说从来都不是为了印证作者的想法,好作品的价值在激励,在激励认知。
所以,莫大师究竟有没有想过在他的作品中传递这些,不得而知,但是能读出什么,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