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赵老师,您遇到过业务讨论的过程中,大家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价格”上吗?尤其是一线的业务伙伴,他们会讲造成业务拓展困难的重要原因,是因为我们的价格没有优势。导致我们在市场上竞争不利。甚至,他们会认为“降低价格”是影响客户决策的唯一因素。
如果现场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要不要干预呢?
我曾经遇到类似的场景。
那是一个销售、产品、市场三方参加的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要检讨没有达成业绩的原因,并制订新策略,同时也三个部门要拉通和对齐。
当大家进行市场竞争分析的时候,我发现销售、市场的同学,除了关注产品差异化、客户满意度、产品质量之外,把大多数时间聚焦在“价格“上,他们普遍认为是价格因素,影响了业绩提升。而产品的同学并不认为我们的定价比竞争对手有较大差异,反倒认为在市场开拓和客户画像上出了问题。
有意思的是。即便参会中业绩达标的区域或部门,虽然并不特别认同价格是决定性因素,却也没有站出来明确反对。
作为引导师,当我发现大家明显把矛头指向“价格”,而不是关注更多元的竞争策略时,我在现场问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 通过“价格”进行竞争,我们有哪些假设
你会发现,伙伴们谈到价格的时候,其实内心是存在若干假设的。我们在现场 把这些假设一一列了出来:
产品同质化严重,不降价我们没有优势;
别人降价了,我们如果不跟上,我们就被客户排除在外了;
在技术、功能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价格”是我们打动客户的决定性手段;
以价换量是一个可行的市场策略;
用低价策略熬死对方,谁剩下谁会得天下;
……
仔细分析这些假设,我们会发现这些假设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我们迫于市场压力“不得不”做出一个被动的决定—降价。
出现这些假设背后的思考是复杂的,即可能是市场真实的反映,也可能是对产品信心的不足,还可能是对客户真实诉求理解得不准确。
以上所有列出的假设,都说明了一个事实,即就是把“客户决策”与“降价行为”划了一个等号。这到底是否真实呢?
第二个问题 “降价”给公司业务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我们必须承认,“降价”做为一种竞争手段,看上去是在短期内吸引客户,创造增加销量的机会,争取获得更大市场份额。
然而凡事有利则有弊。降价策略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快速占领市场,用不好则可能伤害品牌价值,甚至引发企业更大的危机。
所以,我们需要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分别对执行“降价策略”的利弊进行深入分析。
利弊分析的目的,在于帮助与会者更加全面分析“降价策略”,对于公司业务生态的影响。
第三个问题 降价后的价格能否反映客户价值
商品的定价,源自于产品给客户带来的价值,而并非单纯的成本加成。
比如,在奢侈品、专业咨询、医疗、教育等领域,价格并不是简单的成本累加。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品牌、设计、工艺和历史等方面。
通常情况下,我们需要引导团队审视,在与客户交流过程中,是否把关注点聚焦在了产品的独特性、品质,以及对客户实际问题的适配性。
因此采取降价策略,也应确保降价后的价格仍能反映产品的价值。比如,苹果公司很少直接降价,而是通过推出新产品、升级旧产品的方式来调整价格体系。苹果的策略是保持产品的高端形象和品牌价值。
所以,团队成员需要回答几个问题:
客户的真实诉求是什么?
与竞争对手产品相比,我们能够给客户带来的独特价值是什么?
当什么诉求被满足的情况下,客户会降低对价格的敏感度?
产品策略可能做出哪些调整?
除了降低产品价格的选项,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帮助客户做出购买决策?
这是一个阶段性的手段,还是一个长期的策略?可能对内部业务价值链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我们可以帮助团队相对全面的思考问题,从而做出决策。
以上问题的讨论,是我们可以帮助团队围绕“价格”做出更多思考的努力。
最终我们仍然要尊重团队的选择,以及他们做出最终选择的原因。
即便这个决定在我们看来,可能只是一个短视的结果,但也应该尊重。因为很多时候决策本身,并不一定是错误的,相反在执行过程中,人们基于不同理解所做出的动作,才是导致结果失败的根本原因。(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