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宁宫是皇太后的居处,春官指礼部官员,“上寿”就是祝寿,所以本诗一开始应该是在说一个寿宴,“合卺”是古代少数民族结婚时候的一种习俗,有点像现代喝交杯酒的意思。“慈宁宫里烂盈门”,是说慈宁宫里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大礼恭逢太后婚”,这个就非常清楚了,就是皇太后的寿宴恰好遇上婚礼,所以礼部就呈进了预先拟定的比较特殊的礼仪程序。婚礼和寿宴一起办,这当然是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很策略的安排了。“掖庭犹说册阏氏,妙选孀闺作母仪”,这两句更是欲说还休,给了后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间。张煌言的诗大概写于顺治六七年间,是当世人的记载,应该有一定的可信度,然而它毕竟还不是信史,但是可以断定的是,张煌言的这首诗绝不是空穴来风,他应该也是听到了什么传言,有所指,有感而发。
削爵毁墓撤牌位
另外,在朝鲜《李朝实录》中,有一段涉及“皇父”的文字,也很是耐人寻味:“顺治六年二月壬寅,上(朝鲜国王)曰:‘清国咨文中有皇父摄政王之语,此何举措?’金自点曰:‘臣问于来使,则答曰今则去叔字,朝贺一事,与皇帝一体云。’郑太和曰:‘敕中虽无此语,似是已为太上矣!’上曰:‘然则二帝矣!’”清廷使臣答朝鲜官员金自点那句话,闪闪烁烁,含糊其辞,正可说明其中确有难言之隐。朝鲜大臣郑太和指出多尔衮已做了太上皇,则是已看出其中端倪,实际上也就是说多尔衮已经当了皇帝的父亲,太后已然是下嫁摄政王多尔衮了。
清朝灭亡后,民国教育部在清理清礼部档案时,发现在历科殿试策文中,“皇父摄政王”这几个字,与“皇上”为同格抬写;而在皇帝御批件的档案里面,顺治四年之后的内外奏疏,也多称多尔衮为“皇父”,可见多尔衮享受皇帝一样的待遇,为“皇”之“父”,乃满朝上下的一种共识。另外,顺治七年(一六五年)十二月多尔衮死后,朝廷追尊其为“诚敬义皇帝”,一切均用皇帝丧仪,神位附太庙(祭祖之地),这种待遇,除了皇帝本人,只有以旁支入继大统的皇帝的生父才配享用,如果仅作为皇叔或者辅政大臣,多尔衮自然是不可能享受这种“哀荣”的。这似乎是在告诉人们,多尔衮名为摄政王,实为太上皇,为皇上之“继父”也。
当然,太后下嫁的直接史料,至今尚未发现,关于这一疑案,现在也还难有定论。但不管怎么说,即便是孝庄下嫁多尔衮,那也是为了儿子的皇位,为了保住他们孤儿寡母的性命所作的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所以多尔衮一去世,饱受屈辱的孝庄便对多尔衮来了个彻底的,甚至是矫枉过正的清算,不但对死去的多尔衮削爵毁墓并撤去太庙牌位,而且孝庄还透过儿子福临,一方面对八旗王公、大臣普施皇恩,封爵晋位,升迁赏赐,另一方面对受多尔衮迫害的冤案一律给予平反昭雪,恢复爵位和官职。被多尔衮害死的肃亲王豪格,不但被彻底平了反,其儿子还被封为和硕亲王和议政大臣。真乃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两扶幼主三慰帝心
多尔衮死了,孝庄心中一块大石头落了地。但是,这边孤儿寡母与多尔衮之间关乎生死存亡的权力角逐刚告一段落,她却又陷入了家庭矛盾的漩涡之中。原来,满蒙联姻,互为倚重,本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在位时定下的一项基本国策,大清帝国的建立,蒙古诸部特别是科尔沁部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蒙古王公一直是大清倚为股肱的一股重要力量。也正是因为如此,深谙世事的孝庄将自己跟皇太极所生的三位公主,分别嫁与了蒙古贵族弼尔塔哈尔、色布腾和铿吉尔格。顺治八年(一六五一年),福临亲政伊始,孝庄即将自己亲侄女、大哥卓理克图亲王吴克善的女儿博尔济吉特氏接到北京,封她为皇后,正中宫之位。
孝庄此举,也可算是公私兼顾,为满蒙联盟又加了一个牢牢的扣儿。但令孝庄想不到的是,这位聪明、漂亮,喜欢奢侈、爱嫉妒的博尔济吉特氏皇后,却很不讨丈夫福临的喜欢。结婚后不久,福临就向孝庄及大臣们表示,他要废后另立。尽管孝庄以母亲的身分严词不允,大臣们也屡次谏阻,但这位固执的小皇帝却毫不退让。顺治十年(一六五三年)八月,见实在阻止不了儿子了,孝庄便作出让步,同意降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为静妃,改居侧宫。然后,一六五四年,孝庄特地将两个侄孙女、二哥察罕郡王的两个孙女召进宫来,封姐姐为孝惠章皇后,封妹妹为淑惠妃,这样皇后之位还是由蒙古人来担当,大清的另一半,也还是蒙古人。
但此时福临已经如痴如醉地恋上了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博穆博果尔的福晋董鄂氏,他觉得这个弟媳不但精通诗文,而且性格温顺,仪表端庄,正是自己寻觅已久的红颜知己。本来,董鄂氏是因为丈夫博穆博果尔经常从军出征,她按例入宫侍奉后妃,这才与福临有相识之机的,谁知两人竟一见钟情,很快坠入情网。孝庄知晓了这一危险的宫廷偷情后,惊恐异常,她知道如果任其发展下去,那就势必祸起萧墙,大清国有灭顶之虞啊!为防患于未然,她立刻宣布“严上下之体,杜绝嫌疑”,即日废除命妇入侍旧例。与此同时,她还赶紧接自己两个侄孙女进宫,让她们跟儿子完婚,试图以两位美丽的少女来拢络住小皇帝的心。但孝庄所做的这一切并不能阻止福临对董鄂氏的迷恋。为了掩人耳目,也为了获得更多接近董鄂氏的机会,顺治十二年(一六五五年)二月,福临特地封博穆博果尔为和硕襄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