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理解学生生活的张与弛?
作为教师,我们的职业责任感和敏感度告诉我们:站在儿童的视角看待儿童,用换位思考(同理心)感受童真,方可算作教育家型教师。
试想想,一个人一生的七个阶段: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对于前两个阶段,我们往往没有多少记忆。虽然前两个时期对一个人一生的思维能力、口语能力、行为习惯能力都很重要。
对我们一个人而言,最美好最开心最值得回忆的年纪,莫过于童年生活:这个年纪,可以躺在草坪上,数天上成群结队的“绵羊”,可以在浑浊的小河沟里挖泥鳅,可以在陡峭的山坡上挖松鼠,也可以在皎洁的月光下藏猫猫……无限的遐想,无限的可能,纷繁的生活,奇妙的想象……然而,现实世界是这样的吗?
就拿学生一天的生活、一周的生活、一年的生活节点来说吧!孩子们经过紧张的一节课,大脑已经很困,有些同学因遭遇教师批评,情绪也很糟糕。课间十分钟,对于孩子而言,是多么宝贵、渴望的十分钟,他们可以向远处望望,歇息一下眼睛。可以在楼道聊聊天,消解一下紧张的情绪。可以到厕所方便一下,消除身体的压力;可以到操场上喊几嗓子,可以让身体内的细胞活力得到焕发。然而,有不少教师,硬生生的常态化的拖堂,累了自己不说,夺去了孩子宝贵的十分钟。还有甚者,有个别教师经常占用孩子的音乐、体育与美术等课程的上课时间,让孩子苦不堪言,敢怒不敢言。教师还美其名曰,关心孩子。这样,学校的生活中,孩子几乎没有多少时间与清新的空气邂逅,与明媚的阳光拥抱。即使这样,中午、晚上,有些教师也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时间分配,让孩子回家比在学校的时间还显得紧张。这便是学生一天的生活,估计也是几乎全国学生的一天。
一周下来,周末按照国家设置休息时间的概念,应该让孩子好好放松一下,到大自然中走一趟,到亲人朋友中间转一转。可事实上,孩子的周末,被家长所报的班,教师留下来的作业所占据。周末也很难好好放松一下。
这样,一学期下来,孩子想着,能否在假期回归童年,惬意一番,但那知依然有做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课。如何叫孩子不焦虑,如何叫孩子不厌学,如何叫孩子情绪暴躁?当然,这还只是作业、占课、拖堂对孩子的影响,更有甚者,遇上不懂孩子心理世界与身心发展规律的家长,孩子的日子就愈显得艰难。不是孩子不爱学,作为旁观者,我们都怕了。都焦虑了。
作为教师,作为父母,要么想想弹簧一直用力拉,时间长了,弹性会发生什么变化。或者站在孩子的角度,设身处地的想想,孩子希望有什么样的生活?我们如果是孩子,希望有什么样的生活?张弛有度,给孩子一个幸福、有价值、有远方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