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学习哪里好?医承有道学堂携手资深中医专家——张玉林老师,为大家带来《古脉法临床实战班》。2天实训,学习更简单的古中医脉法,更有手把手、一对一脉诊实操,让你准确找到脉诊手感!对于涩脉的描述,《脉经》上是这样说的:“涩脉细而迟,往来艰且散,或一止复来,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
玉叔和在《脉经》里,为涩脉规定了太多的条件,比如,细、迟、浮、短、止、往来艰散等等。
后世的医书,大多按照王叔和的定义,有的完全引用,有的摘抄其中的一部分,有的则是进行了删补,但总是没有超出王叔和的框架,致使后人无法真正体会和掌握涩脉。
如果溯源的话,涩脉,最早见于《内经》,在《内经·五藏生成篇》说道:“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藏之象,可以类推;五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色脉,可以万全。”在这段中就提出脉的“小大滑涩浮沉”。
涩脉是个单因素的脉,后世往往将其与相兼脉合在一起,导致了应用中的混乱。
其实,涩脉只是指脉象形状的流利程度,较正常脉象艰涩的即为涩脉,没有其他任何因素的参与。
涩脉的出现,常常是因为气滞、血瘀、亡血、失精等原因,并且也多见于重症患者,所以涩脉多与其他脉相兼。如经常和细脉、迟脉、散脉、短脉、歇止脉等相兼出现。
不得不说,一些脉学著作,把易于相兼的脉的条件,强加到了涩脉的定义上,这样定义是不太合适的,导致了后世对涩脉认知上的困难,也导致了涩脉主病上的一些模糊的概念。
医承有道学堂携手资深中医专家——张玉林老师,为大家带来《古脉法临床实战班》。2天实训,学习更简单的古中医脉法,更有手把手、一对一脉诊实操,让你准确找到脉诊手感!
他行医数十载,临床带教学生数百人、摸脉超过30万人,对于脉诊有精准的手感、丰富的教学经验。
他提倡运用《伤寒论》、《难经》中所讲的古中医脉法,只有10部脉,更加简单、容易掌握。
他就是资深中医专家、古中医脉法传承人——张玉林老师。
老师教会大家记录脉象的正确思路、正确格式。并把所有人的脉摸一遍,出一套标准模版供大家参考。
所有学员分组轮流摸脉,保证每人都能摸到其他所有学员的脉象,还有老师从旁指导点评。
手感,永远是基于摸过足够的人数,量变积累产生质变。
老师还会从众多学员当中,遴选10余个典型的脉象,进行详细的讲解、点评。有现成的模特供你切诊练习,你会明白:
书中所讲的浮沉、大小(细)、滑涩……原来摸起来是这样的手感!
学会脉诊,你能辨别阴阳、预测疾病走向、甚至预知猝死,帮患者极大降低重疾风险!
想要了解更多脉诊相关的信息,点击医承有道学堂的官网,将会有专业来给你进行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