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和奶奶裹了粽子,昨天当然也是在准备的。
昨天晚上,奶奶从山上捡来了叶子 ,第一道工序就开始。
第一道程序是洗叶子。我先看奶奶做,只见奶奶一手抓着叶子,一手拿着洗鞋子的刷子,在叶子上来回刷动着,不时还泼几下水。不一会儿,这一片叶子被奶奶洗得比以前干净了许多。
轮到我洗了,我也学着奶奶的样子,一手抓着叶子,一手拿着刷叶子的东西,认真的刷了起来。我刷呀刷呀刷怎么刷,就是刷不到奶奶那样干净,正当我疑惑不解时,奶奶走了过来,用力的刷了几下,上面的斑点去掉了许多,我这才知道,我刚刚用的力气还不够大,所以,接下来我用力的刷呀刷,经常泼水,我也把一片叶子洗的干干净净了。
第二片叶子,我又不行了,我是把一面刷好了,但是里面里面那个边边还没刷好。边边是向里的,所以很难刷。我叫奶奶过来帮忙,奶奶两手抓着叶子,一按,边边就露出来了,我用力的刷着,不一会儿,边也洗干净了。
第二天我起得很早,我们马上开始包起了粽子。
看着那黄黄的叶子,我感觉有点不适应,学校包的都是绿的箬叶,而在家里,包的是这种叶子,这种叶子硬硬的很难剥,而在奶奶这些老人们的手中,却可以得心应手。
这种颜色的包法我不知道,所以我先看着奶奶包。只见奶奶坐在椅子上,用手把叶子压平,然后神奇般的,在粗的一头卷,这就形成了一个漏斗状的东西。接着,又从盆里,抓了一把豆子,若米,蜜枣,豆芽合起来的馅,说来也怪奶奶的时候好像,一把秤,抓来的米不多不少,刚刚好。接下来就简单了,把上面的盖头,往下一弯,就形成了一个盖子的,三角状,然后,把两脚压平,形成了两个尖尖角,再把那片大叶子一弯,把余下的部分剪掉,就可以来用线包了。这馅的包法和学校的一模一样。
看了奶奶包了之后,我自己包了起来。我又学着奶奶的样子,把它弯成一个小漏斗,装上米。可米缸装满,奶奶就说:“不行,这下面有有洞。”一听奶奶这么一说,往下看,果然有一个洞,可是这又代表着什么呢?米没漏出来呀?听奶奶解释一番后,我才知道,煮的时候水要渗进去,渗进去就不能吃了。我只好重新包了,一个这回,朝下面看了看,没有洞了。接下一部,看似简单,其实,还挺难的:我把上面东西弯下来,按住,就得把两边的东西,弄成尖角,可是一边是弄好了,还有一边就不知道怎么弄了。奶奶走了过来,细心的教我,不一会儿,我就学会了。会剥了以后我很兴奋,一连包了三个,还把他们串成了一串。
粽子包完了,我们就开始煮了。煮的是一个大锅,我们三户人家一锅,刚刚好。
我们往里面放了一半的水,开始往里面放粽子。一个,两个,一串,两串,不一会儿两大盆的粽子全被放进了这个大锅里。粽子放好了,我们便点火,只见爷爷从厨房里神奇般的拿出了,一团草,用他随身带着打火机点了起来。你从草开始冒烟了,接着,火星起来了,好时机不能错过,爷爷把这团草放进了下面的洞里,赶紧往里面塞易燃物。火势越变越大,开始往里面放柴了。一瞬间就有两条才被放了进去,我说我也要放柴,爷爷奶奶答应了。
我拿起一根柴,冲进了,烟雾中,迅速的往里放,不急着跑出来,还叫爷爷奶奶给我拍个照片。
一个小时不到,粽子就出锅了,香喷喷的粽子,在我家小院里回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