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20210205 星期五 阴雨
以前读书,是非买不读。我至今保持的唯一网购,就是买书。
贴心暖宝宝妖儿成年后,我更是不愁没书读。他每年定时淘书,起码五六箱,也会定时要我开出我的书单。他虽然感叹现在的书价真的太贵了,中意的书几乎每本都要半百,但觉得书再贵,还是要读的,说淘到手的,可都是传家宝啊。
自从市第二图书馆落户相城后,我的阅读书目多了一个选择。起先,我会到二图去看书,再顺手借回几本。但偶尔才住在二图附近,借阅也不是太方便。去年暑假起,这样的时代也宣告结束了——读者只需要下载“书香苏州”APP,搜到想读的书目在线借阅,书会送到线下的图书分馆。
这下读书可省银子了,何乐而不为?我一次次向学生、家长、同事等推荐这个APP,也得到了他们的青睐。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借来的书不能随手批注与涂鸦。幸好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也习惯了用铅笔圈画、涂鸦,读完再随手擦掉罢了。
叙事者二月的共读书目是《择书十本》。
看到阅读书目,我第一时间去“书香苏州”搜了搜。可是,没有该书,心里思忖那就买一本呗。搜了淘宝和当当,了解到这是“中国教师报文章精选结集”,是20位教师的阅读私语。
我犹豫了,这书买不买?首先,买书的话,快递安全不安全?全民抗疫,小心为上,快递小哥染上新冠可不是危言耸听。其次,这书值得不值得买?“文章精选”,不必读就知道,文字一定精美绝伦,思考一定熠熠生辉,可这不过是“阅读私语”。
我不否认这些书不乏好书,但可能不一定符合我的口味。不同的年龄阶段,适合读的书真不一样,就像办公室同事推荐的那些电影电视完全不合我的胃口一样。再则,我与其去读别人贩卖的感受,不如亲自去品味那些美食吧。即便喝鸡汤,我也要带勺子的自己喝。
前阵子,我就在想叙事者阅读的每月推荐。每年的阅读书单,是老师们推荐书目的汇总,哪个老师推荐,就哪位老师在线领读。这样做,既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也增强大家的参与感,大家的群需要群策群力,共同经营,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可是,这样做的结果是这些推荐书目便没有了系统性,读的书有点东一榔头西一棒的,缺少主题性。最好的阅读是主题阅读,我们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系统的研究与探索。其实,这样的问题也好解决,大家推荐时注意推荐同一主题即可,或者由核心团队把关,进行适度调整。一年太长,那就半年相同,一个季度亦可。。
最近在读了一些书之后,我终于发现自己曾经不喜欢读书的原因:没有遇到好书。读了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给教师的信》,张文质老师的《教育是慢的艺术》《父母改变孩子》,刘波老师的《教师阅读力》《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让我深深地认识到了自己曾经的浅薄和物质。这些书籍让我重新认识了教育以及教师的自我成长,一下子感觉豁然开朗。《书择十本》,听书名就很有意思,能被选择,被推荐的书籍都为我们的阅读指明了方向。我觉得我们需要的就是真正喜欢读书的老师来荐书,这样就不至于盲目地读书,甚至品味不到读书的乐趣。
这是昨天某位老师的阅读打卡。“听书名就很有意思,能被选择,被推荐的书籍都为我们的阅读指明了方向。我觉得我们需要的就是真正喜欢读书的老师来荐书,这样就不至于盲目地读书,甚至品味不到读书的乐趣”,这一点我不太认同,忍不住如下留言——
这倒是未必。读书的好处自不待言,不需要通过一个个读者的介绍来言说它们的好。在我看来,这本书顶多是一份书单,引领我们去按图索骥去读一读这一本本书吧。孤陋寡闻,在此放肆了,多多包涵。
不好意思,当天还写了个错别字:在次放肆。我的话说得未必准确,可某本书的好,或读书的乐趣,的确不一定需要通过别人的读后感来了解吧?能荐书的,都是对某书有研究,或者涉猎的。我们是否喜欢该书,能否“真正喜欢读书”,可能只跟自己有关。
学期末,学校进行了赠书活动:每个老师可以在出版商推荐的书单里自主借阅一本,而后由学校统一下单购买。朋友知道我是书迷,允许我以他们的名义借阅。就这样,我独占了四本崭新的读物,也免去了我计划的在线借阅。我拥有的书是《给孩子们上文学课》《绘本课程这样做》《如何设计阅读单 让孩子们成为阅读高手》,可惜书库里没有第四本,拿到手的最后一本是《怎样上课,学生才喜欢》。
我选择的书目都是同一个主题,都关乎助力学生的阅读。准确地说,我是要为我的下下一代“了了”做准备。虽然妖儿还没有结婚,但这准备我已经做了好几年了,数学绘本及音频课已经购买了几年,各种孩童读的书也屯了不少,包括晨诵书。自己阅读与积累,鉴别与筛选。哈哈,多有意思的事情。
因此,这些书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自然是绘本啦。妖儿幼时,可没有那样的书陪伴他的成长。《东方画报》是我打小给他订的,这份杂志居然历久弥新至今还在出版,不过,现在一年的费用可不便宜,要近600呢。我想,以后我会继续给我的了了订的。嗯嗯,当时还订了什么报纸等,名字已经忘光光了。
可不曾想到,最让我失望的居然就是这本绘本,这着实出乎了我的意料。朋友原先也看好这本书,还羡慕我借到了它。实事求是说,这本书就是本绘本书单,按图索骥能够找到很多的绘本来读,倒真的是验证了我昨日的感受。
当然,不可否认,作者及其团队做出这本书来却是不容易,四年时间,一本本去读,一节节课去上,再思考、反馈与推荐,是真的功夫到家了。这本书实用性很强。如果你也想做绘本课程,淘来那些绘本,再跟着解读或者上课,操作性倒是很强。如果只是作为一本读物,在没有读过那些绘本前,看着那些绘本实录,也的确难免无感。另外,这本书的一些遣词造句有故作高深之嫌,只为孩子阅读,其实也不必进行亲情体味、品德涵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归纳与罗列。
很显然,我需要的不是一本书单,而是打开一本书浸润期间的真实的阅读。《书择十本》,应该不是要传播各位作者的私人书单,而是传递我们要不断丰厚自己的阅读根基的理念,为自己的教育人生打好自己的阅读底色。至于读什么书,重要,但也没那么重要。我们要学会选择,要深入阅读,拥有自己的“书择十本”,而不让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最后,感谢各位阅读打卡的伙伴,尤其是赵启明老师的认真、细致,我收藏了他所有的打卡日志,跟着他每天阅读一个作者。我似乎没有读《书择十本》,但又分明读完了。
书,读便是了;事,干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