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小说,总觉得会下盲棋的高手十分厉害,所有棋局尽在心中,甚至能判断棋局的走势。
他们不仅能“见树林”,还可以看见树叶,具体到一个棋子的变动如何影响全局的结果。
曾经,我会以为这是因为这位下棋高手天赋异禀,作为普通人的我也只有膜拜的份了。
但是,在看完《刻意练习》这一书,我发现了普通人也可以做到棋谱在心了。
《刻意练习》的作者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安德斯·埃里克森。他首次提出“刻意练习”的概念,并且定义了什么是刻意练习。
在作者看来,刻意练习是目的性极强的练习,需要通过一定的训练来重新建构大脑关于这一专业技能的脑回路,并且要专注地投入大量时间去练习,逼自己不停地采用“摘桃子”似的够得着目标的方法来练习。
在作者的各种限定条件中,还有一条很重要的,我们需要找一名这项技能或者这个专业领域内的导师来进行指导,因为作为一名新手,我们不可能清楚这一领域的所有明显的或者潜在的练习规则。
但是如果有了导师,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了效果。
当然,导师很贵!
那么,对于请不起导师的大多数普通人该怎么办呢?!
有一个很好的办法:主动建立这张技能或者这个专业领域的心理表征。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是国际盲棋大师阿廖欣的例子。
阿廖欣原本只是痴迷下象棋,甚至在上课的时候也思考着棋局。
研究得越多越久,他渐渐地不需要看棋盘也能记住棋局了。
后来他就尝试着下盲棋,从一人对弈2人、4人开始,最后他的实力达到一人同时下32盘盲棋,这也让他保持了很多年的盲棋世界冠军。
阿廖欣为什么可以做到同时对弈32人下盲棋呢?
秘密就在于他通过长期的刻意练习,积累了很多的棋谱,甚至这些棋谱已经内化到他的思维里了。
这也是经验的重要性。
现在很多人总是说中年人没用,裁员从中年人裁起,所以以前也有中兴中年员工被辞职跳楼身亡的。
可是,真正的专家,都是需要长期在这个领域内的浸淫。
就比如说现在大热的写作班,很多写作班的老师都已经有了数年的写作经验,然后在这几年新媒体的风口下通过互联网放大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或许有人反驳说,也有大咖完全零基础地跟着自媒体发展起来。
有这样的大咖,粥左罗算是其中的翘楚。那么,看看粥左罗当时是怎样在短短的时间内通过刻意练习建立新媒体的心理表征并成为新媒体大咖的吧!
粥左罗在刚开始成为新媒体小编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其他爆款文章的风格特点,开始模仿。
每次文章推送之前,他会反复考察一些点:标题的痛点、情感的共鸣、封面图传递的情绪、开头的打磨、有没有卡住的句子、能否再顺畅一些、用户看完愿不愿意分享等等。
最重要的是,他当时的工作时间是每天都是早上6点起床工作,并没有任何的节假日。所以,并没有什么快速成功,有的只是大量专注的投入,还有刻意练习的积累这这一领域的心理表征。
安德斯提出的心理表征是这样定义的:
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
关于心理表征,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它们都是“行业或领域特定的”,也就是说,只应用于专为它们而培养出来的技能。
如果只是培育普通的技能,便没有心理表征这回事。
这些表征是信息预先存在的模式(比如事实、图片、规则、关系,等等),这些模式保存在长时记忆之中,可以用于有效且快速地顺应某些类型的局面。
事实上,人们可能把心理表征定义为一个概念式的结构,设计用于回避短时记忆施加在心理加工上的一般局限。
我的理解是你对这项技能或者专业领域所积累的经验,和内化成为长记忆的思维。
然而,有人也会质疑,我们明明工作了十年,也积累了十年的工作经验,可是并没有什么用。
这也是安德斯想要强调的:
一、每个人进行刻意练习的数量和质量不同,导致在相同时间期限内,大家的经验累积在广度和深度上也是不同的;
二、一样的经验,重复最初的水平去练习,并没有任何的复盘提升,这相当于一个经验用了十年,这也不是刻意练习,而是“天真练习”。
所以,该如何有效地积累经验,形成高质量的心理表征,并内化到思维和习惯里呢?
有这么几条建议:
一、尽可能地多接触这项技能相关的知识,从专家的著书立说到其他同行的学习心得,最好都能学习或者浏览:
二、开始练习起来,并把每一次的练习结果和上一次的进行反馈复盘,提出改进措施,再实践再反馈再改进,不断重复:
三、在实践——反馈——改进——再实践的循环圈中,将不断累积的正确技能内化到自己的思维里,在潜意识中影响自己的发挥。
曾经,我对很多事情都浅尝辄止,总是自卑地觉得自己并没有天赋,无论怎么努力也是做不到精。可是今年开始接触手账,在10个月的尝试中,我竟然慢慢尝到了刻意积累的好处。
工作和家庭生活的连轴转,常常让我在有限的个人时间里争分夺秒的刷手机,可是我已经很久不刷朋友圈了,那还有什么APP可以刷的吗?
当然是简书了!因为简书,我认识爱做手账的萌微,然后我就经常刷手账的专题,结果每次打开简书都是手账相关的文章,很多也是刚入手账坑的小白,可是大家都很用心地写出自己做手账的心得体会。
除了简书,我还关注一些微博上的手账大咖,还有公众号“手账研究室”,“手账启示录”等。
不知不觉中,我的手账体系在东拼西凑的碎片化阅读中和刻意的思考中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并且不断优化,也和时间管理结合在一起。
现在我的手账和时间管理方面积累的心理表征已经和最初的状态远远不同,也会继续优化。
阅读和写作等方面也是一样,需要通过刻意练习来建立更加完整有效的心理表征。
不管外界怎么吹嘘21天写作训练营,快速成为写作高手,内心都要坚持这样的认知:刻意积累,是无法跨越的,是必须要进行的。毕竟,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